在寻访革命老区中体悟抗大精神
中国青年网滁州7月13日电(通讯员:刘博雄)。为深入了解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事迹,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安徽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党史学习,强国有我”三下乡小队于2023年7月13日在位于天长市区以北30公里、美丽的高邮湖畔的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展开了三下乡活动。
抗日军政大学始建于1931年,抗大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培养和造就了大量的军政干部,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一走入龙岗抗大八分校纪念馆大门迎面看到的是一幅幅浮雕,上面生动记录了当时抗大师生在这里学习和生活的场景,以及一些主要人物的人物肖像,转过这些浮雕,中间是开阔的党史教育广场,旁边的青春龙岗标牌用红字清楚地写着“忠诚,敏锐,活泼,实干”。深入抗大纪念馆我们看见古老的民房掩映其中,岁月的冲刷让这段历史显得历久弥新,老街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一副生机勃勃的样子,近百年以前中国共产党的新生力量也从这里蓬勃而出。
路过每一个宅子,上面的牌子都在向人们诉说它悠久的历史,那些宅子的外墙上面爬满了青苔,墙壁也有不同程度的破损,这些都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过的痕迹,在的参观过程中,可以了解到抗大学子在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如何进行学习和生活,让我感受深刻的是一些共和国的开国将领,不畏惧艰苦的环境,在这里一边进行抗战的计划安排,一边给抗大学子授课,与抗大学子同吃同住,肩负着抗日救国和为党育人的双重使命,他们不畏艰辛,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让我们在场的同学们都大为震撼,并且深受鼓舞。在沿途参观的时候,不时有附近民居的老人出来帮助介绍引路,告知相关历史情节。走进一些房间可以看到以前抗大师生们住过的屋子,那些屋子多半是石头床,窗边的书桌也很简陋,宽度仅仅够摆下一本书和一盏煤油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抗大师生们的精神显得更加可贵。在纪念馆陈列室,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先烈遗物,直观展示了抗大学员们日常训练、学习及生活的概况:在教室旧址,可以看到石砖垒砌的两个石柱之上,简单放置着一块木板,这就是当年的课桌;在学员二队宿舍旧址,已经泛黄的褥子上铺着一块块灰色的床单,被子整齐地叠在床头,让人回忆起抗战电影中那一抹抹灰色、顽强战斗的身影。
在参观的过程中还看到了许多抗大学子自制的武器和一些缴获的日军武器,包括一些手枪,步枪,机枪等等,那些自制武器还包括地雷,手榴弹等。在抗大,那些革命英雄与人民友好相处,积极帮助当地群众,他们将自己的棉衣棉鞋送给当地群众,帮助他们过冬,充分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更展现了我党执政为民的信念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纪念馆里的一件件衣物,一瓶瓶水壶,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历史。1941年5月底,日军对淮南津浦路东地区发动了大“扫荡”,学校撤出张公铺,经葛家巷、曾家营、铜城等地,几经辗转,迁到了天长东北部的龙岗镇,直到1943年4月离开龙岗回到张公铺继续办学。抗大八分校虽多次迁移,但基本都是在天长境内,驻龙岗时间最长。抗大八分校成立四年多,共开办4期培训班,培训了2500余名军政干部,为新四军第二师和淮南抗日根据地输送了大批军政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从不少房间中都可以看到当时的会议室,上面挂着战略形势图,会议室不大,仅仅只有十平米左右,简朴的木桌上铺着一层白色的桌布,在一间间小小的会议室中,复兴中华的宏伟蓝图正在一点点实现。
为期一天的三下乡活动中,我们仿佛跨越了时间,亲身体会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可贵的爱国精神和无畏的革命精神,在一张张陈旧的会议桌前,在一个个简陋的课桌椅和床铺前,我们感叹如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为三下乡分队在抗大参观学习,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博雄 供图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86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