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2023年7月11日上午,曲阜师范大学“拾遗”社会实践队队员孟璐瑶、刘欣玥来到了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进一步了解宁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情况。
(实践队员来到宁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通讯员 孟璐瑶 供图 )当步入宁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时,映入眼帘的便是对于宁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其中,介绍了宁津县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明永乐年间的大量移民的迁入,各种文化元素的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态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元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宁津人民因地制宜,在物质生产的同时也创造出大量的非物质文化财富。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富有特色的有:宁津杂技、宁津斗蟠、宁津剪纸和宁津“三大名吃”(长官包子、大柳面、保店驴肉 ) 加工工艺。
(展览馆前言 。通讯员 孟璐瑶 供图 )
接着实践队员们来到了宁津剪纸展区,宁津剪纸的历史悠久,追溯其起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兼具北方剪纸浑厚、质朴和南方剪纸灵秀、纤细之特点,在不断丰富发展提高中,宁津剪纸已形成了自己风格鲜明的独特风貌,剪纸传承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宁津剪纸从表现题材到技法等更上一层楼。宁津县山花民间剪纸厂,是由剪纸“非遗”项目传承人张长俊先生所创办,生产工艺采用阴阳结合及单色、套色、点色多种形式,风土人情、飞禽走兽、山水名胜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现代生活、历史事件,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幅意深邃、妙趣横生的图案,纳万千气象于方寸之地,情真意美,余韵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真的是好美好逼真啊!”实践队员不禁感慨道。是的,传统文化总是能在细节处打动我们,带给我们不一样的震撼。可在对当地年轻一代人们的采访中,对于剪纸的了解并不深,仅仅知道在附近有一个相关展览馆而已。在采访过程中年长一代人表示:“现在的年轻人,对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根本不了解啊!“是的,传统文化纵使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魅力,可是却还是缺少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依旧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
(部分剪纸作品。通讯员 孟璐瑶 供图 )
最后实践队员们来到”三大名吃“之一—大柳面展区。大柳面细如粉丝,条长数尺,梳而不乱,色如嫩柳。滑爽可口,软而有力,盛于碗内,状如弓弦,亲有“弓弦面”“金丝缠碗”的美誉,其面卤有炸酱、肉卤、麻酱三种,炸酱的制作是取豆备、香油各半调拌均匀,加入适量花椒、大料,文火炙煮,直至豆酱酥散成粒。入录的主要调料是肉丁卤汁,并配以绿豆芽,青豆和香梅:麻将的配料时芝麻酱、香椿芽、黄瓜丝、蒜泥、香醋等。2006年7月被授予“山东省名小吃”称号。“长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驴肉上保店。”工作人员这样介绍到,“和保店驴肉、长官包子一样,大柳面也是因地名而生,即源自宁津县大柳镇。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途经大柳镇,在张家面铺连吃两大碗面后赞不绝口,得知此面尚未有名,便大笔一挥,写下“大柳面”三字。”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实践队员们得知”大柳面“名字的由来。大柳面传承数百年,匠人们从未固步自封。比如第七代传人,在传承中创新,不断完善制卤工艺,已将菜卤、菜码发展到二十多种。小城一碗面,足以慰风尘。
(大柳面展区。通讯员 孟璐瑶 供图 )
云海苍苍,江水泱泱,文化之风,山高水长。岁月失语,唯有拾遗。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新时代的每一位青年都不应该袖手旁观,而是应当把他放入自己的任务清单之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引领征程,切莫让传统之风渐渐远去,切莫让文明圣火逐渐暗淡,要让中国文化在广阔星空中绽放光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71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