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拾遗·寻梦”实践队前往海门进行为期三天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借此机会深入了解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其中的历史底蕴,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学习到的非遗文化向大家展示,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的力量。图为团队成员合影留念团队成员彭雷/供图
7月1号上午实践队队友们一起去常乐镇拜访了色织土布工艺第四代传承人陆晓冉老师并进行了交流访谈,陆老师向团队展示了许多由土布做成的衣服、包包、挂件等物品,并带他们参观了老式的织布机,不过现在的织布机依托原来的样子改版,小巧用起来方便。陆老师向他们讲述现在很多年轻人对非遗感兴趣,有空就来拜访她,向她学习如何做这些东西,不像之前都是靠政府、企业给的订单才能有活做。现在,非遗项目得到政府的支持,色织土布工艺也在慢慢跟随时代的脚步进行创新,互联网发展的今天,色织土布拥有自己的账号,并开始了直播卖货,卖东西是其次主要是让更多人了解到色织土布这项非遗文化,然后陆老师向队员讲述制作工艺的繁琐,从织布,染色再到最后的成品大大小小需要一百多道工序,其中最简单的工序都需要花费一到两个小时。因此成品耗时较长,手工成本较大,不能大规模生产,这种技艺不是机器能代替的。陆老师表示土布工艺传承技艺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传承家风家教,女子需要学习女道,男子需要学习儒师道,也就是男道,即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姑娘、媳妇、男人;如何当官等等。陆老师这边虽然欢迎大家有兴趣的都来学习,帮忙,但是并不是什么人都能来,还是得看家风家教,三观要正,不要婆婆妈妈,天天在外面说闲话……后面陆老师带队友们上去参观了作坊,老师会把做衣服剩下来的布料给娃娃做衣服,精致可爱还节约成本。让队员们不经感叹技艺的精妙。图为陆晓冉老师与团队成员进行交流团队成员彭雷/供图
1号下午实践队去了大石村拜访陈宝龙老师的宝葫芦艺术馆,陈老师向他们展示了各式各样的葫芦造型,让队员们惊叹于陈老师手艺之巧,除此之外,陈老师还擅长书法和绘画作品,最著名的要属于百寿图,百福图,百虎图等。在薄薄的葫芦壳表面绘画、书法、雕刻以及烙画绝非易事。即便是从教美术多年,陈老从入门到入行,潜心研究十余年。在他手里,葫芦可以是任何东西:鱼啊、鹤啊、鸳鸯啊、古代器皿等等。精美的花纹,独特的构思,葫芦在他手中真的玩出了花儿来。陈老雕刻葫芦有两种技法,一种是用钢针在葫芦表皮上,以纤细的线条刻出花纹、人物,涂上松墨,使线条变得很明显;另一种技法是用刻刀将葫芦的壳镂空雕刻,以粗矿的线条勾勒。有的复杂的葫芦需要做上四五天,有的只需要一两天,家中柜子摆放的葫芦都是陈老的心血。陈宝龙老师作发挥工艺美术之特长,利用宝葫芦的天然长势制作了精美的宝葫芦仿古艺术。陈老师说“开这个艺术馆的目的就是宣传保护传承,才有实际意义,所以只要有人对我这个感兴趣,想学习我随时欢迎,不收你钱,那我这个艺术馆开的就有意义。”图为陈宝龙老师制作的不法葫芦工艺品团队成员彭雷/供图
7月2号上午,实践队来到包场高级中学,给高二一班同学普及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大家了解色织土布技艺和宝葫芦工艺,让大家深入了解非遗传承是当代青少年必不可少的责任,同学们认真听讲,积极提问,对非遗充满了兴趣,此外队友们还准备了一些葫芦,让大家自己雕刻喜欢的图案,同学们兴致勃勃,认真雕刻,并积极向队员们展示自己雕刻的内容,队员们用直观且亲身体验的方式传播了非遗项目,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并传承非遗。图为团队成员和同学们合影团队成员彭雷/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58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