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3日9时00分,华师物理四进永和服务队在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社工服务站开展名为《捏不碎的鸡蛋》的科普课堂,旨在增强社区青少年对鸡蛋的薄壳结构的了解。开展这种科普小课堂,可以引导青少年进行科学实验、观察和探索有趣的现象,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自己动手实践,青少年可以培养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开始前,主讲人林婵首先将课堂教具——23个鸡蛋交至助教老师手中,由助教老师在课程后半段分发给小朋友们。主讲人表示,让小朋友们有一个和鸡蛋亲密接触的机会,有利于直观地向青少年介绍课程相关的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主讲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小朋友们对于科学的热爱,从而使小朋友们对基本的科学文化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本次课程,主讲人主要通过讲解“鸡蛋的形状”、“鸡蛋壳的成分”、“鸡蛋的受力”和“鸡蛋薄壳结构的应用”四个部分来加深小朋友们对鸡蛋的薄壳结构的了解。本次课程时长为40分钟,小朋友们全程对主讲人讲解的内容持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表达欲使主讲人和助教老师倍感欣喜。其中,在“鸡蛋的受力”环节,主讲人向小朋友们提出问题:“爸爸妈妈敲碎鸡蛋的方式和小朋友尝试着握碎鸡蛋的方式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小朋友们一致认为两种方式是十分不一样的。刘欣怡小朋友认为,是因为小朋友的力气比较小,故而捏不碎。李凯鑫小朋友则表示,是因为爸爸妈妈敲碎鸡蛋时带来的冲击力比较大,故而能够损坏鸡蛋。
小朋友们的回答既涉及表面现象,又触及实验的深层原理。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每一位小朋友都对主讲人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小朋友们的积极思考加上主讲人的有效引导,使小朋友们逐渐厘清本节课的主旨——鸡蛋的薄壳结构可以使受力更加均匀,该结构是在建筑学方面一个十分重要的应用,也是在科学领域中一个非常基础的科学知识。
接近课程尾声,主讲人和助教老师将提前备好的鸡蛋分发给小朋友们,鼓励小朋友们尝试在鸡蛋上面作画,和鸡蛋来一次亲密接触。拿到鸡蛋后,小朋友们纷纷埋下头去,动起笔来。一时之间,教室里安静了下来,与提问环节的活跃氛围形成鲜明对比。每一位小朋友都郑重对待课堂上的实践机会,发挥自己的作画天赋,有的小朋友甚至在鸡蛋上面给四进的队员写下了美好的祝福。课桌上的每一笔作画,架起华师学子和永和社区青少年之间联系的桥梁。小朋友们的每一个鸡蛋作品,都是对服务队队员们最好的肯定和鼓励。课程最后,小朋友们积极向主讲人和助教老师展示了自己的课堂作品,并分享了自己的课堂感受以及自己对永和服务队队员的喜爱和感谢。
《捏不碎的鸡蛋》课程的开展,使永和社区青少年认识到薄壳结构的应用和科学科普的重要性。我国的青少年科学科普课程应该提上日程,做到“正在进行时”。帮助社区青少年增加科学知识,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爱好,厚植科学创新精神,正是四进永和服务队开展课程《捏不碎的鸡蛋》等一系列的科普课程的意义所在。
四进永和服务队的队员们以科学科普课程为桥梁,在课上向社区青少年传递正向的鼓舞力量,以期为祖国“花骨朵”的成长灌注“营养肥料”。华师物理四进永和服务队本着赤子之心,发挥师范院校专业特色,严谨治学,为人师表,聚“星星之火”为“燎原之力”,助力祖国儿童和青少年茁壮成长。
撰稿人:林婵
初审人:永和服务队队长层
复审人: 郭绮琪
终审人: 李染梦
来稿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四进永和服务队
来稿时间:2023年7月13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47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