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浓艳夺目、造型稚拙夸张,给人强烈的地方特色,这是凤翔泥塑的初印象。2006年,凤翔泥塑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余年的保护与传承下,凤翔泥塑正以新的面貌、新的活力向世界展示独属于她的魅力。为揭开凤翔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秘面纱,讲好凤翔泥塑故事,7月8日,华中农业大学动科动医学院赴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暑期实践队来到六营村,与非遗传承人胡锦伟展开交流,体验泥塑制作全过程。
六营村,村民以制作泥塑为生,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泥塑制作、观光旅游一体化的泥塑村。上午,实践队抵达泥塑村,在村内分发调查问卷,针对游客和当地居民展开非遗传承相关调查。队员分组展开调研任务,游客组主要调研游客对于凤翔泥塑的制作、传承现状、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了解程度。居民组主要调研当地泥塑营销现状、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看法。顶着烈日,六位实践队成员经过一上午努力,共计分发100余份调查问卷,得到较为全面的结果。
随后,实践队成员来到了凤翔泥塑传习所,学习泥塑制作工艺。深入泥塑制作工作室,实践队成员发现泥塑制作的每一道工序被分开,由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工序,保证泥塑的每一个流程都有最适合的、最熟练的手艺人负责,最终的成品质量才能有所保障。据介绍,凤翔泥塑是由当地观音土特制,经过砸泥、造型、制模、粉洗等13道工序制成,层层打磨方能得出最后美丽夺目的泥塑作品。实践队成员具体学习了泥塑擀泥饼和上色两个工序。“泥饼需要擀得厚薄适宜,尽量保证在3毫米左右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传习所内的手艺人介绍道。在体验过程中,成员们发现要想做到厚薄适宜并非易事,一下用力过猛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成员孙润青发现泥胚中混有均匀的棉絮,询问后得知,这是一种使泥胚更好成型的技巧,是前辈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结果。泥塑上色过程让成员们感触颇深,现在纯白色的泥胚上用黑线勾勒,再用各色鲜艳颜色上色。“泥塑原本是黑白的,经过上色这一道工序,泥塑仿佛活了过来,变得灵动可爱。”成员孙若雪感慨道。“凤翔泥塑偏爱用大红色,将这种颜色赋予泥塑时,它们就像是被注入了血液,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量。”手艺人如是说道。这是一种生长在黄土高原,由黄河灵魂孕育而出的灿烂生命。
学习泥塑制作之后,实践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胡锦伟展开了对话,了解传承人眼中的泥塑。胡锦伟是当地较为年轻的非遗传承人,“90后”选择回到乡村,沉下心来投身于非遗传承的人并不多,问及选择凤翔泥塑的原因,胡锦伟说道,“凤翔泥塑对我而言是从小陪伴长大的朋友,耳濡目染下,泥塑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选择从事非遗传承是兴趣使然,从某些角度来看它也是一种创业途径。”他向实践队详细介绍了现今泥塑的传承发展现状,从他的角度阐释了泥塑发展的市场问题。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非遗的传承发展,重视构建文化自信,泥塑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得到了较高程度的保护和发展。胡锦伟和他的父亲胡新明一直致力于用创新方式发展泥塑,坚持守正创新,将传统与创新融合发展。例如选用更柔和的色彩绘制泥塑、设计更可爱的泥塑形象,推进泥塑走进新时代。但发展问题依然存在,泥塑生产户多样,质量不得保障;商户间竞争激烈,难以得到较好调控。对于大学生开展的暑期调研活动,胡锦伟也提出:“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泥塑结合起来,推进泥塑营销、制作优化等方面发展才是真正把调研活动落到实处。”
“泥土是万物之本源,之归宿,重生之圣地。只要有泥土的地方,我就会像一颗小草一样灿烂地生长。”非遗对于传承人意味着什么?这是最好的回答。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111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