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阜阳7月10日电“教育是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这是潘诚学长在与周新发书记座谈时所说的话,令我感悟颇深。
7月1日,安徽师范大学赴阜阳颍上“红烛行动”爱心支教团队的队员们奔赴阜阳市颍上县,开启了支教之旅。7月7日在顺利开展了五天的课程后,周新发书记一行人对团队全体成员进行了慰问座谈。
图为周新发书记与团队成员座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潘诚 摄
座谈过程中,来自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张鑫老师在座谈过程中为我们上了一堂十分有意义的微型“思政课”。在课上,他重点说明了教育之作用,并将其归纳为“加,减,乘,除”四字箴言,教育星火代代相传,如何培养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国之栋梁,全在教育事业的传承与创新。并反复点明坚持和关爱的重要性。他还说支教团队的教学课程设置要积极与专业教师交流学习,要听取当地学员及家长的反馈,在实践过程中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图为“红烛行动”团队成员老师在和学生互动。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响响 摄
作为一名刚刚结束大一学期的学生,也作为整个团队年纪最小的一名成员,这样一次座谈对我来说意义非凡。首先对于参加“红烛行动”支教团队的初衷,作为一名师范生,在学校学习的课程中,深入了解了二十大中习总书记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的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与教育事业相结合思考,红烛团队的实践主旨与其完全相符。红烛团队传承十三载,烛火到达过四川雅安,安徽阜阳等地,为乡镇教育事业输出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对于我来说,高考后我就思考着自己未来想要的是什么,经过长久的思考后我觉得教育行业是一个国家的根基之一,如果教育好,那么国家的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的。因此在报考专业时我毫不犹豫的报考了师范类专业,并很幸运的被录取,在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后,我知道我的选择没有错,并且拥有这样有一个团队与我的观念相同,便立即报名参加了红烛行动,来到了阜阳颍上六十铺中学学校进行支教活动。
图为“红烛行动”团队成员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马赫然 摄
在支教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用心行事”。经过三天的课程,影响我最深的感受是从讲台下的一名听课的学生,到一名站在讲台上为学生们传授知识的小老师。在身份转变的初期我还十分的不自信,但是经过三天的课程,从旁听了学姐学长们的课堂,到真正的走上讲台,面对讲台一张张渴望知识的小眼睛,我还是鼓起勇气,尽可能的做好备课等工作。三天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团队中的李梦,是一名大一的非师范类专业的同学,她为了上好自己的第一节课,又不想打扰到其他队员,不惜在晚上独自一人去到第二天要上课的教室进行试讲。而最后的结果也有力的证明了她的努力换来的是良好的课堂效果,以及同学们的喜爱.她的事例也让我意识到,只有用心为学生准备,想学生所想,课程准备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多加思考,才能准备出学生喜欢,并能够有所收获的好课堂。
图为张鑫老师为团队成员上“微型”思政课。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潘诚 摄
在经历了三天的课程后,我们迎接到了周新发书记一行人的慰问,他们的到来,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鼓励,也激励着我们之后的不断前行。在座谈会上,全体团队成员对自己从准备工作到正式支教以来的所有事情进行了一个总结领悟。从张鑫老师的思政课和自己的工作总结来看,我感受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一是在张鑫老师强调的关爱方面,或许我更多的重点是在于课程的打磨而并没有在课后的师生交流上下功夫;二是在创新方面,不仅作为教师身份的我应当将创新的方式方法融入自己的课堂中,更应当让孩子们领悟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时至7月10日,安徽师范大学赴阜阳“红烛行动”爱心支教团队已经顺利开展支教工作十日,也收获了很多师生的肯定和认可,作为团队的一份子,我希望能够传承这个团队的精神——“燃烧自己,将烛火传承下去”的奉献精神,用自己的一份星星之火,为乡村教育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同时在支教的过程中,也希望能够不断的强化自己的师范能力,让自己更接近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目标,在未来的能够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通讯员 马赫然)
图为“红烛行动”团队成员带领学生放学。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连笑渔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008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