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至7月4日,“在野之学”实践团与新塍村村民代表和村干部进行了深入的对话,更全面细致地了解了新塍村的彩礼问题。经过前两天的实地考察和讨论,“在野之学”实践团的成员们对苏南地区农村彩礼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为后续的深度访谈和独立思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于野:以访谈体悟经验
经过前期刘向东老师的指导和前两天的访谈与学习,“在野之学”实践团的成员们在7月2日、3日的访谈过程中显得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对同学们来说,一次次访谈是练习田野能力的宝贵机会,田野见证同学们的成长——访谈时,他们从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抓要点提问,从磕磕绊绊、怯怯生生到自信果敢、大方提问,完成了从理论观察到实践实操的飞跃式进步。
不同的访谈主体对应着不同的访谈方式:面对村民时,同学们看似进行的是“漫谈”,实则点点有针对、句句有所指,在轻松愉快的访谈氛围中了解了当地民风民俗,通过鲜活立体的民生体察到地方风俗与团队课题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面对村干部时,同学们针对访谈对象的具体职务,从宏观制度问到微观落实层面,观察村庄治理经验,在一问一答中体会基层工作者在乡村振兴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访谈对象角度来看,他们从访谈伊始的拘束谨慎到后续的放松开怀,从零星的只言片语到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这也是同学们访谈能力提升的一个侧面佐证。
行于野:以脚步丈量乡野
在刘向东老师的带领下,“在野之学”实践团每日晚饭过后都会走进田野,在阡陌田埂上感知并理解乡村。实践团成员们于良田沃野中体会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红线的坚守,于朱家桥村的“千村美居”建设中学习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的细节,主要包括道路修缮、违建拆除、河道清理和废料清除四个方面。成员们在绕村过程中也发现了苏南乡村的发展新样态,不仅有用于农业生产的稻田和自留地,还有以工厂和火车为代表的工业空间,苏南乡村的城乡融合发展趋势还在村庄中呈现出半城半乡的空间形态,例如置于农村的跑车、外来人口与出租屋、不同种类的广场舞、一路隔开的拆迁安置社区与原始农村形态,种种要素在冲突中也达到了一种自洽与平衡。这三类空间共同构成了苏南乡村的建设格局,也呈现出苏南的乡村振兴新模式。成员们于农村的外部景观中探寻苏南乡村发展的底层逻辑与机制,在田野中发现问题,并在之后的访谈调研中深度挖掘问题根源和建设中所面临的障碍。在行走田野的过程中,同学们的裤脚和鞋上都沾到不同程度的泥泞,这是实践团成员走进田野的见证,也是同学们探索田野的钥匙。
明于野:以讨论洞察乡风
“在野之学”实践团成员们以当地的农村彩礼问题为起点与抓手,由点到面探察苏南地区乡村振兴与乡风文明的内核与形成机制。7月2日、3日,在每晚例行的晚间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畅谈感悟:在新塍村之行中,他们看到千万个东部村庄从“村”到“城”过渡的一个缩影,看到“城”“乡”在此碰撞产生的矛盾冲突,同时也关注到其有机融合的巧妙之处,还看到在其背后基层工作者为此付出的心血与努力。在一个个鲜活案例中,同学们洞察乡风人情,走出象牙塔,更加“接地气”。
知于野:以实践赋能未来
在这两天的实地调研中,同学们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同学们对村民代表和村干部深度访谈,从彩礼的历史演变、现状问题、影响因素、社会效应等方面,搜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同时,同学们还深入了解新塍村的数字乡村治理、乡村环境整治等各个方面,对乡村振兴与乡风文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历经四日的深度调研,“在野之学”实践团正如其名——奔向田野、学在乡村,以“田野的灵感”迸发“野性的思维”,以触摸得到的土地为根,探索乡村振兴与乡土文明之路。“在野之学”实践团始终相信,乡村振兴的土壤会孕育出生生不息的希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6933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