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荣光采集者”社会实践队的队员深入信宜市茶山镇渤中村、渤上村调查光荣之家对传承优良家风的影响。
故事一:抗美援朝老兵黄国仰
今年已经102岁的信宜茶山镇榕垌书房村的黄国仰,回忆起当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做通信兵的经历。急促吹响的防空号、天空中密密麻麻的投弹飞机、地动山摇的炮火以及山上被炸成渣的树木、炸塌坑洞里埋着没被及时挖出来的同志,已经活生生地嵌在了他的记忆里。没参军前,黄国仰是茶山榕秀中学三年级的旁听生,农忙时还要放下学业帮父亲干活。吃不饱饭以及因为农活耽误的学业,一直在困扰着黄国仰。直到1950年同村参加解放军的十六叔返乡探亲,为了摆脱吃不饱饭的日子,他下定决心,决定找十六叔报名去参军了。自此以后很多敌机都不敢低飞扫射了,但是却投弹次数却增多了。一次队伍在土坎边下急行军,敌机朝着队伍投了几枚炸弹。炸弹土坎上的地面爆炸,“还好队伍都在坎头下面。不然我们全都没了。”他说。他被爆炸引发的气浪掀倒在地,脖子还是被弹出来的碎石擦伤流了血。队伍的老乡黄立远看到此景急得大喊:“黄国仰死了?”听到自己被“牺牲”地喊叫,黄国仰起身顾不上整理,怒得大喊:“你才死了呢?你杀好猪等着给我吃!我都还没死呢。”敌机连续的轰炸不但扰乱着行军,还严重影响了后方补给线。当时物资紧缺,每个人偶尔只能分到一小块压缩饼干。没有水,只能捧着地上的雪塞嘴里融化解渴。
故事二:抗日英烈的故事
茶山镇榕垌村地处偏僻,四面高山大岭拱狭,海拔过千米的尖峰顶环列,两列山脉交汇留下一个长条形的小山岗,发源于公和石的山溪沿两山脉山脚蜿蜒而向东南流。1949年前,进出榕垌村非常不便,只有一条窄小的羊肠小道及陡峭的山路。但榕洞村山清水秀,地灵人杰。杨姓和黄姓是明朝末年信宜大开发时期进垌定居开村的,一直以来为榕垌村的名门望族,村中大小事务均由这两姓决定办理。1916年,杨立展出生于榕垌村龙眼寨杨门一户家境殷实的人家,儿童时起,便能与族中的兄长一同入学启蒙。参加1927年怀乡起义的杨万年、杨万禄、杨叙庆便是他的同屋堂兄。小小年纪的杨立展目睹堂兄们发动农民运动和参加怀乡起义,以及起义失败后,祖屋被钉封,堂兄出走南洋的过程。1933年秋,杨立展考进怀新中学初中,假期回到榕垌村,常聆听杨叙庆宣传革命思想。
卢沟桥事变后,抗日烽火波及全国,杨立展深刻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决心投身抗日救国洪流,拯救国家民族危难。1938年7月,杨立展毅然离开榕垌前往高州,与在高州中学读书的信宜籍进步学生廖盖隆、杨友德、余荣中汇合,然后到广州,经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介绍,长途跋涉,历经艰险,于同年9月抵达革命圣地延安。抵延安后,即进入陕北公学36队学习,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陕北公学结业后,党组织选送杨立展到晋东南抗日军政大学分校学习军事。“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晋东敌后129师一旅一团、二团任连指导员。后曾到鲁西、陈邑等地作战,由于他信念坚定,工作积极,作战勇敢,升任为营教导员。1940年8月,八路军总司令部为了打破日本侵略军的囚笼政策,支持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组织了115个团的兵力向敌人发动进攻,杨立展也参加了这一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战斗中,杨立展机动灵活,身先士卒、英勇杀敌。同年12月,杨立展在长治附近的屯留地区,组织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当他率领部队向日寇冲锋时不幸中弹倒下,牺牲时年仅24岁,其事迹载入《茂名市革命英烈》一书。
故事三:帮助农民伯伯收玉米、剥玉米粒、剥豆子
现在正值七月,天气变化多端,一会儿骄阳似火,一会儿倾盆大雨。实践队队员在三下乡途中,除了调研之余,还积极地帮助农民伯伯劳作。比如,在傍晚时分帮助农民伯伯收拾玉米棒,并帮助农民伯伯把玉米棒抬入屋内;在跟群众聊天的时候,还主动地帮助他们剥豆子。“荣光采集者”实践队队员真正地做到了深入群众,真正做到了“下乡”。他们看见实践队队员积极地帮助他们,都十分高兴,十分感谢,也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
在调研和劳动的过程中,大家汗流浃背,又困又累又热,看到在地里劳作或者劳作归来的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了农民的不容易。所以,在调研过程中,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也明白了“三下乡”的真正意义,社会实践的真正意义。(一)磨练意志,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磨练了大学生的意志,奉献了爱心;另一方面提高了同学们的组织协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由于他们在一起住宿、一起调研、一起工作,相互照应、同甘共苦,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提高大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二)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长时间生活在象牙塔内,难免会对国情认识不够,对政策把握不透。“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园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使学生对社会有了较深的了解。“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去农村、革命老区等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切身实践,去知晓民情和国情,去思考、理解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培养大学生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三)服务农村,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作为一个集体走近农村、服务农村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活动,帮助农民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对于服务“三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故事四:优良家风传承
今天采访到的一位退伍军人,他家是军人家庭,其两个兄弟是曾经当兵的,他的四个侄子曾经当过兵。都说“一人当兵 全家光荣”,在这个家庭,这份光荣要翻好几倍,因为在这个家里,两代人出了六名光荣军人。在他们家,参军报国既是忠贞不变的爱国情怀,也是代代相传的优良家风。他们一家十分注重家庭教育,把政府分发的“光荣之家”的春联贴满了宗祠以示光荣和鼓励。家庭成员自觉把爱党爱国爱军、向善向上向阳作为家训代代传承。家里的长辈通过言传身教,让后辈们从小养成勤奋好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受采访者表示,将代代传承优良家风,让好家风涵养正气,让正气引领家庭成员收获幸福人生。两代从军路,一心报祖国。希望更多的有志青年可以像他们一样参军报国,为祖国国防事业奉献,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而奋斗!
三下乡是一个平台,是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的需要,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另一个有效途径。三下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新时期的深化发展,是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有益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作为一名老师,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将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学习、服务、实践、奉献等实实在在行动,把行动变为责任,将会使大学生在人生轨迹上树立起更高的起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应该说不仅有助于他们较快适应、融入社会,同时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志愿者服务,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专长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种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的社会实践形式,以小见大,以细微之处见长,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长效机制。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形式。很多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各地和很多行业去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考察,回校后进行认真的讨论总结,用他们自己的视角来理解社会,思考未来的人生道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644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