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现今竹琴的传承发扬情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赴成都四川竹琴调研队有幸与竹琴传承人谢赤非老师见面,并进行相关问题采访。
关于现今的竹琴传承情况,谢老师告诉我们为适应新时期观众的表演需求,使四川竹琴的观众不仅局限于退休的大爷和太婆,向青年、小朋友等年轻化看齐,延续四川竹琴的生命力,不论是从表演节奏,还是内容方面,谢老师与其父亲谢惠仁先生一直致力于四川竹琴的改进。就唱腔而言,谢赤非老师表示,其父亲的唱腔更接近八、九十年代,而他自己则属于2000年后,加入了更多的节奏感和音乐感等新元素,可视作是曲艺界的“rap”,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了解关注。同时,为了保证四川竹琴的原滋原味,谢老师也表示其在教学生时要求学生必须说四川话、成都话,咬字要清晰、平仄分明,以避免出现倒字的错误。
针对调研队成员就宣传方面的提问,谢赤非老师说,“最好的宣传方式不是靠媒体,而是人为的传播。”而现今谢老师和其所在的曲艺团面临的问题就是没有地方演出,段子写好了,敲击节奏和内容也做了改进,但就是缺少表演的舞台。平均一年演出的机会就少,即使是惠民演出,也是在到处跑,观众可能由于上班等多种因素并不能每次都欣赏到四川竹琴的魅力,因而四川竹琴的观众群较小,民众认识度低,未能很好地发挥口口相传的宣传作用。
而且,谢老师表示,由于成都与世界接轨的节奏较快,对于难得的休息日,民众也会选择比较散漫地度过,懂生活,也会享受生活,但不愿将精力和金钱花在某些自己不十分在意的地方,能在手机上看的就不去现场,很难像北方曲艺爱好者驱车数百里,甚至花高价也愿听一场现场的表演;即使是老年人,其生活也比较忙,这也使得四川竹琴的粉丝群较小。在排练场地方面,由于场地缺乏,另租场地价格昂贵,目前曲艺团仍是和其他杂技、歌舞等多个艺术团插空共用一个场地。演出场地也没能固定下来,形成气候。
虽然有诸多困难,但谢老师也告诉我们,相较于08年地震前演出没有话筒、音响,现今艺术团的条件虽然艰苦,但也在逐渐改善。国家每年下拨15万元经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专项使用资金,“曲艺进校园”的活动效果虽不十分显著,但也在一步步扩大四川竹琴的知名度。未来,打算在金沙文化馆办曲艺沙龙,提供一个老师和学生,圈内和圈外人士都可以表演,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
采访结束时,调研队队员也纷纷表示作为当代大学生,将为竹琴的传承发扬尽些微薄之力,并希望谢老师在竹琴传承道路上能发现更多像他这样的心中有“琴”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57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