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悟传统手工魅力,1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寻迹乡土,传承遗韵”实践队队员张琪来到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鄌郚镇进行采访,深入了解笤帚之乡的故事。
实践队员在实践活动开始之前,先在网上进行相关信息的检索,据了解,鄌郚笤帚闻名遐尔,是全国闻名的“笤帚之乡”,曾多次被国际风筝会农副产品博览会评为金奖。目前,全镇笤帚专业生产村已发展到30多个、加工业户800多家、从事笤帚加工的妇女人数达到5000多人,年加工笤帚6000万把,产值3亿元,笤帚加工市场初具规模。
为了更深入了解鄌郚笤帚,队员联系到鄌郚镇的一位刘姓师傅,对其进行采访。
鄌郚笤帚传承人刘师傅热情地为我们介绍了鄌郚笤帚。如今笤帚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虽然现在市场出现的笤帚多种多样,但要说到最传统的便是蜀黍苗子笤帚,其具有耐用结实、实惠环保等特点,成为许多市民的首选。
实践队员还了解到,做好笤帚的第一步便是分捡蜀黍苗子,要分辨出好孬苗子,可以从成色、硬度和湿度三方面来看:成色要金黄最好,硬度越硬越好,并且湿度要小,最好是干的。刘师傅对实践队员说,光凭肉眼其实很难看出其品质好坏,这是一份需要长期摸索的手艺,看多了、有经验了便容易了。
随后,刘师傅又为我们演示了绑笤帚的具体过程。实践队员了解到制作笤帚最重要的工序是“缚”笤帚,也就是绑。这道步骤非常关键,是笤帚制作成功的关键。
实践队员注意到,刘师傅在绑笤帚时还用到了特殊的工具,绑在腰上类似弓形的木头,叫“缚弓”,脚上有一根蹬子的叫“缚蹬子”。在绑扎蜀黍苗子时,首先要把尼龙绳在蜀黍苗子上绕一圈,用嘴咬住另一头把它拉直,而后两脚用力一蹬,尼龙绳在蜀黍苗子上就勒出了一道深沟。而后双手转动蜀黍苗子杆,这时尼龙绳也就随着手转了两到三圈,紧勒在了苗子杆上,随后再将尼龙绳打个死结,用刀片割断。刘师傅对记者说,这只是其中一步,绑扎笤帚的中间部分时,一般需要这样6小捆蜀黍苗子方能成型。
刘师傅特别提醒:“在打绳时要特别小心,并用特定的米尺丈量好长度。在打的时候,手不能发抖,抖一下可能就要差几毫米。在国内,这种要求也越来越高,客户会抽样检查,一旦不合格会很影响我们全镇笤帚的销量。”
不过在谈到笤帚制作手艺传承人这个问题上时,刘师傅表露担忧之情。如今年轻人并不愿意从事这些传统的手工艺活,笤帚加工人大多数是村里的老人和妇女。刘师傅希望这项传统的手工笤帚制作工艺可以永久传承下去。
刘师傅还为实践队员介绍了鄌郚笤帚的情况。近年来,鄌郚镇笤帚产业链不断拉长,加大了名、优、特品种的研制开发力度,逐步实现了由单一的实用型向装饰型多功能转变,研制开发了“智深铲”、“红双喜”、“鸳鸯乐”、“铁笤帚”、“鹅头”及“绿孔雀”等近20个品种,并由单一的扫地用笤帚向炊帚等用具发展,产出了品种齐全、做工精美的炊帚、水饺串盘、家用篦子等多种绿色、环保的家庭炊具用品,部分产品已销往国外。
并且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在做好传统销售的同时,鄌郚的扫帚加工者又打起了“互联网+”的主意,线上线下销售同步进行,拓宽扫帚的销售渠道,刘师傅就是其中之一。
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瑰宝,应加以保护、传承和创新。鄌郚镇笤帚“互联网+”的创意便为其他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很好的例子。
采访完笤帚制作人刘师傅后,实践队员对笤帚之乡有了深刻的了解。同时,实践队员纷纷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手工技艺传承下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77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