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璀璨匠心”实践团赴西安市非遗调研活动圆满结束
西安,古名长安,是一座有着三千年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十三朝古都的背后,是数不清的文化遗产的沉淀传承。唐代大诗人岑参曾这样描写过冬季的长安:“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辉”。如今,在冬春交际的二月初旬,为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远洋·璀璨匠心”实践团的十四位成员奔赴西安,在探寻非遗文化的过程中一窥千年前古人的智慧。本次为期4天的活动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贯彻落实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求,并取得了圆满成功!
秦腔脸谱
“侠肝义胆恩辉煜,豪放悲歌咏美名。”秦腔,在黄土地上传唱百年;而脸谱,作为人物形象直接的展现,在秦腔文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一抹抹油彩背后的意蕴,第一日非遗调研,实践团的成员们前往了位于小峪口村的秦腔脸谱传习所,拜访了秦腔脸谱第四代传承人陈耀武老师。陈耀武老师系统整理了秦腔各个角色的全部脸谱,将脸谱颜色反映的人物性格、脸谱中眼眉鼻的不同画法为成员们一一道来。随后,在陈老师的指导下,每一位成员都亲手在空白面具上设计出了自己喜欢的秦腔角色脸谱。曾经因为信息传播的局限,陈耀武老师只能亲自拜访老艺术家学习脸谱的画法;而如今社交媒体广泛普及,陈耀武老师借助网络上传自己描画脸谱的过程,让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了解秦腔脸谱,将这项百年非遗技术继续传承下去。
楮皮纸
“八政首食货,钱币通有无。国朝币用楮,流行比金珠。”拥有着韧性强,储存时间长等特点的楮皮纸,是宋、金、元时期纸币的主要制作材料,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被世人所不知。为了了解楮皮纸神秘而繁复的制作过程,第二日非遗调研,实践团的成员们前往了位于北张村的楮皮纸传习所,拜访了老传承人张逢学老师。张老先生已有八十余岁高龄,是现在唯一一位完整掌握长安古法楮皮纸制作技艺的老手艺人。见有人来拜访学习,张逢学老师十分热情地讲述了楮皮纸的起源和制作工艺,甚至亲自向实践团成员们演示了锤压技艺。作为村里仅剩的楮皮纸传承家庭,张逢学老师一家三代传承,依旧坚守本心,坚持使用纯天然材料、坚持七十二道古法工艺纯手工制造。如今,张逢学老师常受邀前往西安市高校进行演讲,让越来越多年轻人领悟传承千年造纸技艺的奥妙。
唐三彩
“胎涂釉彩火中焚,光色映彻观者惊。”作为中国文明史上最繁荣的朝代,唐朝的人文风俗在陶俑上尽数呈现。而烧制精美的唐三彩,也让无数中外学者为之倾倒。第三日非遗调研,实践团的成员们前往了位于唐家寨村的唐三彩传习所,拜访了传承人李健鹏、李朝阳两位老师。如今唐三彩虽然已经享誉世界,但真正了解且会制作它的人少之又少。李健鹏老师作为唐三彩技艺的传承人,向实践团成员展示讲解了他接受陕西历史博物馆邀约制作出的三彩骆驼载伎乐俑复制品。而李朝阳老师则是展示了他结合现代美学创作出的新的唐三彩作品,并传授了制作唐三彩的技艺,带领实践团成员们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唐三彩。面对如今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李健鹏、李朝阳两位老师怀着对古法唐三彩制作技艺的敬畏之心寻求着创新之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力求让唐三彩恢复千年前的光彩。
棉絮画
从明初年劳动人民劳作之余的娱乐变为与多种艺术风格相融合的全新作画形式,棉絮画在人们乐于进行手工创作的当下,顺应党“传承非遗”的号召,演变为新的艺术载体。第四日非遗调研,实践团的成员们前往了西安市碑林区文化馆,拜访了棉絮画传承人咸辉老师。身处于一件件生动传神的棉絮画作品之中,咸辉老师耐心地向实践团成员们讲述了棉絮画的制作过程。一团棉花,在咸辉老师的手中通过抽、拉、扭、扯、撕、捻等手法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过程看似简单轻松,直到实践团成员们动手制作才察觉出不易。在几十年的制作过程中,咸辉老师还不断创新,研发出许多棉花制作的旅游文创产品,并定期参与文化馆举办的公益课程,将棉絮画被更多的人所知。
“远洋·璀璨匠心”西安非遗研究实践活动已经正式结束,实践团成员们带着学习的知识和自己动手做出的非遗作品收获满满地回到校园之中。党的二十大提出“我们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而在贯彻二十大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展非遗文化”的精神方面,实践团成员们对于当今非遗文化传承现状和发展前景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千百风华硝烟过,古城独韵树遗风。虽有千秋岁月去,今朝我辈续传承!”实践之旅虽已结束,但对非遗文化的守护传承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匠心璀璨,我们需持其皎皎之光砥砺前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742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