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电影担负着传播法律文化的职责,是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叙事方式之一。最近,“崇法先行”实践队梳理了中国法律电影的发展脉络。
法律电影的概念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早有踪迹,中国法律题材电影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萌芽期(1927年-1980年)、探索期(1980年-1992年)、快速发展期(1992年至今)。
萌芽期出现了电影《女律师》、《十五贯》、《胭脂》等。其中《女律师》是根据莎士比亚的作品《威尼斯商人》改编而来,可以算是中国法律电影史上开山之作。作品中的主角鲍绮霞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女律师,影片中她在法庭上展现了身为律师的睿智和高超的诉讼技巧,被称为“早期女律师的典范”。但在此阶段受大众法律意识的缺失较重所限,法律电影受众较少,作品数量相比其他题材电影较少,且作品大多缺乏社会价值与深度。
在探索期,电影《检察官》、《被控告的人》、《少年犯》、《延期审判》等相继出现,这些电影把跟法律从业者搬上了电影银幕,如律师、法官、检察官、警察等。其中《少年犯》是内地法律电影发展史上第一部普法电影,以纪实的方式展现了少年犯在狱中服刑和改造的生活,揭示了少年犯罪背后的社会根源和家庭问题,显示出了此阶段法律电影逐渐扩展角度与题材范围,在探索中前进。
从1992年至今,法律电影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杠爷》、《刮痧》、《东京审判》、《真水无香》等大批法律题材的电影涌现。《秋菊打官司》是1992年上映的电影,在今天依然存在着影响力。影片从农村老百姓的视角展开,突出了“礼”与“法”、“情”与“法”之间的矛盾冲突,引发了社会的深刻反思。2006年的《东京审判》是一部有关军事审判的法律电影,讲述了在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法庭上不赞成死刑的人占多数,面对来自各方的偏见和刁难,梅汝璈作为中国法官在国际舞台上运用法律武器捍卫了国家尊严,最终东条英机等七名战犯被判刑处决。
电影这样的叙事方式,大众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法律文化,也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大众的法律意识,从而促进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优秀的法律电影出现,让大家能更深刻地领悟法律文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588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