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边之城·韵味腾冲”是一支以文化振兴为主线的实践队伍,云南腾冲被徐霞客称为“极边第一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分队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助力家乡文化宣传。
第一站:了解非遗文化
腾冲皮影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走访了刘永周皮影馆、腾冲博物馆以及和顺古镇中的皮影艺术馆,深入了解腾冲皮影戏。通过与刘永周皮影馆的工作人员交流,我们了解到了皮影戏如今的生产性保护。永周皮影馆中的观看演出+体验皮影制作的模式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而古镇中的和顺皮影艺术馆除了供游客参观外,也在出售皮影“靠子”。此外,4D大型皮影戏《腾冲往事》充分将传统戏剧表演与年轻人的喜好结合,讲述滇西抗战时期军民合力保卫家园的故事;而今年春节来临之际,第六代非遗传承人刘朝侃与NBA中国跨界合作,让皮影戏站到了更广阔的舞台上。如今的皮影戏在不断地创新中换发生机,但制作技艺仍恪守传统。
了解完皮影戏之后,分队来到了荥阳村,这里的油纸伞工艺代代相传,至今已有300余年。我走访荥阳村,与其中制作油纸伞的一位老师傅交流,了解到:他们做一把伞费时费工,而且如今油纸伞已经退出了日用品的舞台,所以村子里做伞的人也越来越少,现如今只剩下了4户,好在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手艺人才能勉强维持生活。
除了油纸伞,还有很多非遗文化的传承处于困顿之中,我无比敬佩这些非遗传承人,因为在这个追名逐利的时代,得有怎样的情怀,才能支撑他们的匠心传承下去呢。现在,油纸伞在我的脑海里,现在已经不再是那个撑着油纸伞、结着丁香一样忧愁的姑娘,而是那布满茧子的双手,和那份匠人精神。
第二站:探索佤族民俗文化
司莫拉佤族村,佤语为:最幸福的地方,2020年1月,习总书记来到了司莫拉佤族村进行考察,当时留下了这样一句话:“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我们在1月13号来到司莫拉佤族村,这是一个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整个村子非常的美,走在小巷中,都可以看到每一条巷子里都写着对应的巷长是谁,他们需要每天巡视、检查卫生情况;此外,村中还设立“美丽乡村门前三包责任制”,家家户户必须保证好门前卫生、绿化和秩序情况,并评比村中的“最美庭院”并进行公示。村子大力发展文旅、农旅深度融合,除了宣扬佤族民俗文化,还建立了农特茶品一条街,在很大程度上为村民增收。
我们走进村子农田中,参观了有上百年历史,现今仍可以工作的水车和水碓等农耕工具,了解佤族村的农耕文化;接着,我们来到司莫拉的民俗馆以及司莫拉礼堂,进一步了解佤族的民俗文化。民俗馆内外古朴苍拙,摆设着佤族祖先遗留下的农耕痕迹和历史渊源、民族民风和民俗来历。置身其间,宛若回到远古时代,回到佤族迁徙无常、狩猎为生、不留遗粟的年代。
第三站:解锁古镇文化
和顺古镇是南方丝绸古道上的商贸、文化、旅游名镇。这里有中国乡村最大的图书馆,也是艾思奇的故里,分队于1月14来到和顺,重点参观了图书馆以及艾思奇纪念馆。
和顺图书馆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建于1928年,是和顺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教育而捐资创办的。我从图书馆的一名管理员中得知,和顺图书馆还会定期举办培训、展览、讲座等活动,服务读者,陶冶青少年情操。
艾思奇是党在理论战场上的忠诚战士,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名家大师。在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革命事业中,艾思奇倾尽毕生心血,致力于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我来到艾思奇纪念馆,了解艾思奇生平,深刻感受到了艾思奇对党的忠诚与热爱。
此外,和顺还有秀美的风景和很多的纪念馆,向游客们展示着和顺的美丽所在。除了开放一系列门店,政府还允许当地居民在古镇沿路出摊,极大地带动了古镇的经济发展。
腾冲是一个将文旅融合发展得很深刻的一个地方,它利用自己的资源闯出了一条振兴之路,我认为是非常具有模范作用的。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只有我们不断去了解、去学习各类文化,才能提高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素质,改变落后思想观念,主动摒弃陈规陋习,从而在提高广大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同时,不断推进乡村物质财富的增加和乡村的整体进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56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