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鼓子秧歌,领略非遗文化
鼓子秧歌是山东省的民间舞蹈。最初起源于山东省济南商河县,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民间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每年的元宵节,是鼓子秧歌演出活动的高潮日。由于鼓子秧歌是多人组成,组织严密的一项活动,所以行动总是那么气势磅礴,让人人心沸腾!2023年1月15日,曲阜师范大学薪火相传实践队队员来到位于山东商河的鼓子秧歌基地,学习中国的非物质文化,弘扬文化大家同行。
实践队员在非遗传承人口中得知,商河鼓子秧歌有伞、鼓、棒、花、丑五大角色,前四个是以舞者所用道具的名字命名的,其中的“棒”,亦称“棒捶”。“棒”,双手各执一根枣木棒,棒头两端饰穗,一般为武生扮相;多由青少年男性扮演;表演时,棒在手中上下翻飞,打出各种花样。“棒”的表演,俗称打“棒”。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实践队员也切实参与到了秧歌整个演出活动:进场、辟场、按场、跑场、煞场、出场。
在进场中:实践队员跟随秧歌队在村外整队,客村以最高礼仪接待,设香案,置肴馔果品,鸣鞭炮,头面人物全部出迎,客家抬鼓,鼓乐前导,“行程”进村,若客家秧歌队尚未出村,则以“行程”迎接,导引至演出场地。“行程”亦称“街筒子”、“进出街”,有“二路”、“三路”之分。“行程”水平基本上能反映出该队舞蹈水平,它既有统一规范的集体舞,也有小范围的“伞鼓舞”、“伞棒舞”和“伞花舞”,演员既有小范围的不同角色的舞蹈组合,又有全部角色的层层“驳花”,在炽热的鼓乐节奏里,“行程”宛如游龙,翩如惊鸿,粗犷豪放中充溢着阳刚之美,热情奔放的娴熟技巧,令人回肠荡气不能自已。
在辟场中:实践队员充当小型秧歌队,大型的二三百人,演出场地小如篮球场大则需大场院,大鼓定位后,实践队员通过探马开场、武术打场、鼓棒冲场、鞭炮炸场、高跷踩场、见彩吓场、龙狮扩场等方式辟场。这些方法以不伤人为前提,观众嘻嘻哈哈挤来挤去,非常热闹。
在按场中:辟场后,头伞各领己队圆场,到达两门,第一领伞在正门晃动驳棰,鼓乐随即变化节奏,跑场开始。
在跑场中:是演出的高潮部分,场子借鉴古代战阵、与仪仗队、土木建筑、生产斗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吉祥图案及动植物形象等,世代演练出一百多个秧歌阵图。
在煞场中:曲线流动的场子演化至“八趟街”,队员集结成方阵,“领伞”用驳棰点鼓,队员和鼓乐猝然煞住,异常壮观。
在出场中:煞场后,“伞”、“鼓”、“棒”、“花”在周边上休息,客家散烟糖表示慰问,“丑”和歌舞杂耍演员上场表演,秧歌队员休息后即返场演出,场子不同于前场,最后还是“八趟街”煞场,客家将已准备好的烟糖赠送秧歌队,由礼官装入口袋背走,客家再次抬起大鼓,鼓乐仍作前导,队员‘行程’,全村人送出村外,演出结束。若两村原有矛盾,此时便捐弃前嫌和好如初,展现了淳朴的民风和憨厚善良的美德。
通过本次参观学习鼓子秧歌,实践队员了解到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年复一年,世代相续,血汗滋润了土地,劳动改变了一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艰难岁月里,铸就了劳动人民刻苦耐劳、勇敢刚直的性格,人们饱经磨砺而不甘自馁,在这苍凉浩瀚的鲁北平原上,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发展了生产,创造了优秀的民间歌舞-商河鼓子秧歌。鼓子秧歌的继承与发展,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
撰稿人:乔飞
实践队:薪火相传队
审核老师:刘兆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52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