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与台湾山水相依,血浓于水,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关系。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探寻闽台共同记忆,体悟两岸融合发展,集美大学“探寻闽台文化,助力两岸融合”实践队于今年寒假在泉州展开了探寻闽台文化的实践之旅。
图1 实践队走访南少林寺
实践队首先抵达此次调研的第一站——泉州南少林寺。泉州南少林武术技艺高深,传习不衰,是南拳的发源地,在明末传入台湾,成为台湾武术起源的重要一脉,见证了两岸武术文化一脉承袭。寺庙的几度兴衰重建中,有来自台湾同宗弟子的倾力支持。实践队员通过实地考察发现,侧面矗立的石碑上篆刻记录着台胞们募捐的信息,寺中的大雄宝殿就是由台湾人所捐建。
图2 功德碑与大雄宝殿
如今南少林武术已成为续写两岸“武缘”的依托与闽台文化交流的纽带,通过与寺内师父的交流得知,泉州南少林寺是省级对台交流基地之一,台湾南宗少林弟子和学生经常前来寻根朝拜和学习交流,因而在闽台民间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队员朱堃铌作为武术专项的学生,在寺内藏经阁的空地上打拳,体验了一把禅中有武、武中有禅的境界。除此之外,
实践队员一一体验了寺内的梅花桩、木桩等武术设施,感受南少林武术的独特魅力。
图3 实践队员体验南少林武术魅力
在参观寺内建筑时,实践队员一边思索南少林寺与台湾寺庙建筑的共同之处。寺内大雄宝殿的屋顶为重檐歇山顶,正脊两端往上翘起,尾端分叉为二,似燕尾,称为“燕尾脊”。屋脊上装饰着色彩绚丽、精致生动的剪瓷雕,是采用彩色碎瓷片贴成龙或其他神兽的造型。寺内建筑的山墙多为“金”的形式。燕尾脊、剪瓷雕既是传统闽南建筑的特色,也深深影响着台湾的建筑风格。形神兼备、呼之欲出的剪瓷吸引着实践队久久驻足,队员们纷纷感叹鬼斧神工的工匠技艺。
随后实践队走进了泉州府文庙,又深入郑成功公园。闽台两岸对孔庙儒学的研究带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而“闽台郑成功信俗”已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闽台民众尊崇怀念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民俗活动。亦文亦武,在泮宫下研学,在郑成功公园俯瞰泉州城的风景,队员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的雄姿英发,也体会到两岸人民之间的文脉相连。
之后,实践队来到始建于南宋的泉州天后宫。实践队员考察发现,寺内随处可见闽台交流留下的印记,正殿内“海国安澜”、“海不扬波”等横匾以及柱子上雕刻的对联,无不彰显了海峡两岸人民靠海吃海的地域文化与企盼妈祖庇佑的虔诚信仰。兴建泉州天后宫的捐资碑文上记载的台湾各地天后宫名录,表明了闽台两岸的妈祖信仰一脉相承以及泉州天后宫在闽台妈祖信仰传承中的独特地位。
此外,实践队还前往涂门街的通淮关帝庙,对祭祀关帝的环节进行了深入调研。关帝是闽台两地共同的民间信仰,台湾有一百多座主祀关帝的庙宇,其中很多是从通淮关帝庙分灵出去的,因此每年有大量台湾香客组团前来进香谒祖。调研当天,关帝庙香火鼎盛,香客络绎不绝,充分体现出关帝信仰是联结海峡两岸民众的桥梁,是促进闽台民间交流的纽带。
参观之余,实践队在徒步路途中调研多样化的闽南美食,感受闽南古早味,并结合先前收集的资料与体验,发现闽台食物的共性与差异。
本次实践活动采取前期收集资料,后期实地调研的形式,队员们在故地重游进行调研时更深入地感受到文化古城泉州的闽台文化印记。闽台文化一脉相承、同根同源。闽台一家亲,未来集美大学实践队将依托本次实践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寻找闽台文化进一步融合的发力点,推动两岸共同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387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