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是中华民族一种特有的民间风俗,在集市上做买卖或玩耍,这种生活习俗自古就有。集市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大约起源于殷、周时期,形成于两晋南北朝草市。为了加强青年学子对赶集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的了解,为赶集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在2022年1月15日至20日期间曲阜师范大学寻梦逐根传统文化队队员张云畅在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对当地农村集市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实践。
实践队员在早上八点就已经到了集市,但那时集上已经是人挤人,各种各样的商品被整齐有序地摆放在摊位上,摊主们也开始了叫卖与揽客,看那精神抖擞、胸有成竹地样子绝对不只是半个小时前就已经弄好的,赶集的人起早,做买卖的人就更起得早,想必也是天微亮就往这里赶了罢。之所以来这么早去“赶”,是因为集市开放的时间一般较短,每隔多日才开放一次,而且每次多者不过一天,少则半个时辰,到集上进行交易的时机很要紧。
图为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附近农村集市
跟随着熙熙攘攘的赶集人潮,实践队员依次走过了集市的多个分区——服装鞋帽、瓜果蔬菜、小吃、花草树木、牲畜交易等。最常见的场景自然是卖货的极力地推荐着自己的货物,买货的顾客则东瞧瞧西摸摸挑选自己喜爱的货物。而不同于城市中明码标价的超市,农村大集的物价容易浮动,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还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买卖双方的身份也不定,许多附近的农民在来赶集时,会将家中多余的农作物等物品一并带到集市上,随意挑选一个角落一坐,面前简单摆上几袋东西,一个小摊子就好了。除了买卖之事,因为集上的人山人海,所以人们还常常会碰见久未相见的亲戚、老友或同学,一见面自然亲热得不行,交流一下近况,惊喜的同时也加深了感情,因此有句俗语“常赶集不怕碰不见亲家”。这些特别的民风民俗集结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赶集文化。
图为实践队员张云畅在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农村大集上赶集
随后为调查人们对赶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看法,实践队员在线上线下共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随着城市化推进,物资日渐充盈、交通物流更加便利,许多人正担忧着赶集文化的发展前景。赶集似乎正逐渐从很多人的生活中消失。
但是实践队员在深入实践后认为在物质匮乏年代催生出来的赶集,延续至今千年有余,用其浓浓的烟火气儿和岁月催生的沧桑感在几代人灵魂深处打上了深深的印记,赶集延续至今,早已不仅仅只是一个交易空间,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情怀,赶集不会也不能消失。因为每个集市都在演绎属于自己的故事,也在尘封属于自己的历史,农村人也许不识字,但他们一定知道哪天要去赶集,可以说,传统集市是乡村文化的根与魂,集市是一个大社会,有形有色,有接地气儿的生活气息,有久久不能忘怀的乡愁和千丝万缕的留恋。
除此之外实践队员也认为为了赶集文化长远的传承与发展,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集市的卫生、交通、空间布局和商品质量等多方面加强监管提档升级,让传统农村集市在保持特色的同时衔接新时代新的发展需求,融入时代精神,让赶集文化与时代共同前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371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