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的一个节日。古人曾云: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寄寓着中国人民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许。中华文化流传至今,经历了数千年的改变,到今天仍然保存了一些传统的习俗。但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逐渐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转而对一些新奇的外国节日趋之若鹜。如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号角已经吹响,人们对于中国传统节日之首的春节的认识也应该加强,更多的了解这个复杂而又神奇的节日。
为响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炽心暖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于2023年1月13日举行了一次线上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的宣讲,向大家普及关于春节的传统习俗和故事,并号召大家弘扬传统文化。
图为实践成员向大家表达新春祝贺
首先,实践成员向大家介绍了春节的饮食文化。北方过年必不可少的当属吃饺子,明中期以后,饺子逐渐成为北方春节传统食品。因饺子形如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春节饺子讲究在除夕夜十二点钟包完,此刻正届子时,以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常常吃年糕,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除了年糕,南方有些地区也吃年饭,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对于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更是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一家团团圆圆吃年夜饭;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例如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等等;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晚辈依次落座。听完实践成员的讲解后,很多人纷纷表示对中国春节的文化更感兴趣了。
图为实践成员向大家介绍过去的春节
其次,实践成员向大家介绍了春节的传统习俗及其身后的故事。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习俗,如贴春联、守岁、放爆竹等等习俗背后都有一段神话故事和人们对生活的期许。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而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图为实践成员向大家介绍春节习俗
文化之所以吸引世界各国人民,在于其涵养的丰富。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无数先人的智慧凝聚成了今天的精华。实践成员号召大家保护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若今天不做出行动,明天我们的后辈就可能会将我们的文化慢慢忘记丢失。我们之前的过度追求经济而造成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继无人,慢慢走向衰退。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大大改善,也是时候注重精神生活的塑造,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213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