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说的真队队员在山东省平原县开展寒假社会实践。2023年1月18日当天,为农历的腊月二十七,实践队员通过亲身实地考察走访、网络搜寻相关资料,开展以腊月二十七为主的春节习俗主题实践。
农历腊月廿七,是到了紧锣密鼓置办年夜饭和春节所需物品的时候了,每每到了这时候,年味就越来越浓了。结合从小耳濡目染的春节习俗和一些耳熟能详的顺口溜,通过和同学们的交流发现,许多地方都有“宰年鸡、赶大集”的风俗习惯。如各地流传的年谣,“二十七,杀只鸡”“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等,这些都反映了过年杀鸡赶大集是历史悠久、年味浓厚的传统习俗。
队员在网络上搜集了相关资料,又询问了许多老人,总结到了二十七杀鸡的说法和其包含的美好寓意。其实,这还是取的谐音,“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杀好的鸡,不在当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时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点。因为这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节日期间,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这样才算圆满。另外,老理讲究初一不能动刀,所以,这些东西当然也就要提前准备好了。
从古早的祭祀和风俗上来讲,还有一种讲究,腊月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祭祀的月份,宰杀家禽也是祭祀的其中一部分。古人对于腊月的大祭看得非常隆重,认为这个月是一年之中新旧交替的时候,人们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向祖先和天地神明报功。即向祖先和天地神明报告自己这一年的丰硕成果,还会祈求祖先和天地神明,期望能够保佑自家明年也能丰衣足食,五谷丰登,不受口腹之欲的烦恼。而鸡在古代有着很好的寓意,《太平御览》里有句话:“黄帝之时,以凤为鸡。”古代传说里鸡为日中乌,鸡打鸣以后就会日出,给人间带来光明,能够驱逐妖魔鬼怪。这样的家畜,家家户户都会养,雄鸡报晓,让人起来劳作,雌鸡下蛋繁衍后代,人们还能用鸡蛋来补身体。
而且古人非常重视人的信义,公鸡是“守夜不失时”的楷模,是信德的代表。俗话说“三更灯火五更鸡”,在没有闹钟的古代社会里,鸡就是大家的生物钟,人们在腊祭的祈福中,肯定也希望自己的生活中,家里面能够子孙成群,身体健康,在农业的生产中不误农时,一切的生活都向着美好的方向进发。
另外,当地廿七有赶大集的习俗,由于过年时县城里的人回村镇过年的很多,在家乡赶大集成为一种选择。队员去到附近城镇的社区调研,保证了实践结果的可信度和普遍度,在那里随机和群众进行了交流。腊月廿七是春节前最忙碌的一天,既要准备年菜,又要将年货采购齐全。买鞭炮、灯笼、春联、香烛、烧纸,买牛羊肉、冻鱼、鸡猪肉,买衣着头饰、零食小吃,买走亲访友的礼物。总之把家里过年两三天需要的东西采买齐全,大集是大家筹备年货的最后战场。
最后,队员通过和其他各地的同学线上交流,了解和总结了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队员发现,就春节习俗来说,不同地域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有的习俗仅仅是时间前后上的差异,同时也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习俗。
腊月廿七,是红火热闹的一天。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实践队员通过此次综合实践,亲身体悟了有四千多年历史的春节的风俗和传统文化,春节这一深植于中华儿女血脉灵魂的传统文化节日,涵养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自豪。
撰稿人:齐嘉兴
2023年1月18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14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