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保护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端鼓腔”又称“端公腔”,是发源于山东省东平县境内的微山湖沿湖一带的一种汉族传统曲艺艺术。2023年1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说的真队队员刘泽环来到“端鼓腔”的发源地——老湖镇,探索传统文化之美。
社会实践队队员来到老湖镇老湖村,通过与村里老人的交流,探索“端鼓腔”的历史文化。据了解,“端鼓腔”早期主要用于渔民续家谱、敬神、请愿、还愿等活动,而后逐渐演变成了渔民开网渔猎、新船下水、婚庆喜事以及年节聚会等重大活动时所必需的项目。老湖村村民王春柱说,他的父亲和伯父都是唱“端鼓腔”的名家,他们教徒弟唱戏的时候,比私塾里的先生还要严格,“唱词很难背,渔民们大多没有文化,对内容也不理解,能出师的都是下了很大功夫死记硬背的。”端鼓腔传承人丁立新是从1986年开始学习,那时没有任何文字书籍,全部都是跟着师傅一句一句学的,从唱词到动作,从化妆到打鼓,靠的也是死记硬背。丁立新这样告诉实践队员,“端鼓腔”的唯一伴奏乐器就是羊皮鼓,每个唱段除了唱词和故事不一样外,鼓点也是不断变化的。看似简单的一面鼓,却独自承担了所有的演奏。“和背词相比,打鼓更难,不说不同的唱段鼓点不同,就是在同一个唱段里,不同情节、不同句所配的节奏都是不一样的,打鼓时让鼓面转几圈、摇动几下都是有讲究的。”
在与村民的交流中,队员了解到,现在“端鼓腔”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传承者,年轻人对“端鼓腔”没有兴趣,要么外出求学,要么出去打工,村里已经很久没有人学唱“端鼓腔”了。没有继承人,“端鼓腔”就要面临失传了。老湖村村支书表示,他曾找到一些会唱“端鼓腔”的老人,让他们口述,让年轻人记录下来,至今已经整理了几十个唱段,像收藏宝贝一样压在衣柜底下,并且针对“端鼓腔”现在面临的困境,东平县政府正积极探索“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路子,投入资金构建交流平台,每年借助各类节庆进行展演,让“端鼓腔”最大限度地走进人们的视野,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深刻认识到“端鼓腔”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刻不容缓。千百年的传统艺术历经数代的民间手艺人的言传身教,每一句唱词、每一声鼓响都已饱含着情怀与温度。文化是永不过时、永不褪色的,只会在传承中更加灿烂、更加耀眼。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要以文化凝聚力量,承担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责任。
撰稿人:刘泽环
2023年1月10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06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