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以宁津杂技,带动文旅产业发展】中国青年网德州1月14日电(通讯员王梦冉)宁津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杂技文化、红色文化、蟋蟀文化、美食文化、剪纸艺术等异彩纷呈,是国务院命名的第一批全国文化先进县,有“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中华蟋蟀第一县”的美誉。今年以来,宁津县根据省、市“十强产业”行动计划工作部署要求,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兴文、融合创新、相互赋能”的理念,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文旅产业撬动经济发展。
【以宁津杂技,带动文旅产业发展】中国青年网德州1月14日电(通讯员王梦冉)宁津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杂技文化、红色文化、蟋蟀文化、美食文化、剪纸艺术等异彩纷呈,是国务院命名的第一批全国文化先进县,有“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中华蟋蟀第一县”的美誉。今年以来,宁津县根据省、市“十强产业”行动计划工作部署要求,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兴文、融合创新、相互赋能”的理念,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文旅产业撬动经济发展。据了解,宁津杂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津县立足丰厚的文化资源,将传统的杂技表演与声、光、电、影、景等舞台效果相结合,以宁津本土作家郭澄清的长篇小说《大刀记》为主题,打造大型杂技情景剧《大刀传奇》,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目前为止,该杂技情景剧观看人次达到40余万人次。以杂技蟋蟀谷项目为龙头,确定宁津县一心五区(县城文化中心、蟋蟀文化区、杂技艺术区、美食文化区、红色文化区、历史文化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策划打造了4条精品旅游线路:以文化艺术中心为中心,东部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北部打造美食民俗文化旅游线路;西部打造生态观光旅游线路;南部打造杂技蟋蟀谷为主的精品旅游线路,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全域旅游格局。另一方面,宁津以杂技、蟋蟀、剪纸等丰富的非遗文化为资源,打造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将杂技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结合打造大型杂技情景剧大刀传奇,带动收入1000万元;宁津蟋蟀以体健力足、牙齿尖利、剽悍好斗而闻名全国,蟋蟀罐也因其制造工艺古老、文化气息浓厚而具备极高的收藏价值,每年交易额能达到3亿元,带动旅游、餐饮、蟋蟀用具等从业人员4.5万人;打造宁津“山东手造”品牌,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手造产业集聚区,他们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造了特色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基地,为困难家庭搭建创业平台,每人增加月收入1500元。宁津被称为“杂技之乡”缘由于民间杂技的历史悠久。上溯虽无文字记载,但据七、八十岁的老艺人回忆,他们从几岁就跟着爷爷跑江湖、而爷爷也是自幼随父辈祖辈从艺的。野竹李村老艺人张福文说,他听父亲说,他的老爷爷曾在光绪年间出过慈禧太后办的七十二道“皇会”,顶过竹竿大旗(即“古老中幡”)。所谓七十二道“皇会”,代表七十二行,是一支庞大的检阅性质的队伍。前面是一杆竹竿大旗,由一杂技高手用头顶着穿过城门(竹竿比城门高得多,演员须借助跑的速度使竹竿向前倾倒方能穿过城门),跑上城楼。宁津杂技在中国杂技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始于秦、汉,兴于唐、明,盛于清末民初,从“人戴兽面,男为女装”的表演,到全国独一无二的黄家镇杂技古会。从野竹李艺人张的“顶竹竿过城门”位居72道皇会之首,到艺人们“边撂地”,边赶路,走出国门进行中外杂技技艺的交流。宁津杂技在中国杂技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宁津杂技流行于鲁北地区,至明代达到鼎盛,鲁北因此成为全国杂技的汇聚地和活动中心。宁津杂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门类和派别,演出规模和范围日渐扩展,以“惊、险、奇、美”的艺术特点闻名遐迩,《蹬板凳》、《舞中幡》、《小花旦抖空竹》等节目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宁津县杂技团成立于1971年,其前身是该县杂技一、二团,再往前追溯就是一些私人团班。早在1953年就有何庄乡金华堂杂技团,李文治杂技团,王书春杂技团,保店乡张书香杂技团。其性质都是私人班底,由县文化馆开演出证明信演出。1956年11月,宁津县同时成立了两个专业杂技团,即“宁津县杂技一团”和“宁津县杂技二团”。杂技一团由李文治的班底建立,杂技二团由王书春、金华堂的班底建立。1958年8月又由张书香、刘普立的班底建立了“杂技三团”。1962年10月三团并入一团。1971年1月20日,一团又和二团合并为“宁津县杂技团”。“宁津县立足丰厚的文化资源,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代融合,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旅产业撬动经济发展。”宁津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于妍介绍。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929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