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确定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传承传统文化技艺”的主题之后,一卷千古流传的《清明上河图》瞬刻就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即刻便确定下了我此次社会实践的大方向:学习国画,宣扬国画,让更多人了解国画、喜爱国画。
在新媒体时代,即使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做到更系统地学习,也能够凭借各种共享资源和互联网平台充实自己。我在B站、知乎等平台上搜索到一些关于国画的艺术科普知识。国画作为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有着令我震惊的历史渊源,它可以追溯到大约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以及表现手法上,中国画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和审美观,对客观事物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讲求意在笔先,艺术塑造上不拘泥于表面的肖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其内容与艺术创作中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政治和哲学等方面的认知。
要想学习画国画,不可缺少的前提是学会欣赏前辈们的创作。要欣赏一幅画的“精神气”,气韵生动是最高标准。一幅气韵生动的画,一定是在某处能够打动人心的。六朝的画家宗炳在一篇《画山水序》中写着他对中国画创作的理解,使我很受触动。大概意思是:“当我年迈足衰,无法攀登高山时,就把记忆中的景致画了下来,凝视之时,旧日游踪似乎又历历在目。”宗炳认为,山水画不单单包括外在世界的物象,最重要的是它包含的“趣灵”,正是这部分品质使我们作为观者深受触动,引发我们的无限感受、神往和思索。我认为中国画的魅力就在于此,当我在欣赏一幅画作时,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真实的、具体的物象细节之美,而是透过笔墨、穿越历史、纵横古今,通过这些去探寻一种意境之美,寻求意与技的集合,感受画家以及自己个人的内心体验,观者通过这个画面进入到这个画家的精神世界,和他产生情感上的连接和共鸣。从装饰到人文,从线描到墨韵,从审美到思想,最后到达信仰之层次。当然,作者当时的思想情绪我们不可能完全知晓,要靠自己去体悟,去赋予其意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62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