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寻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铜响乐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12月20日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萤火微光实践队”社会实践队采用线上实践方式,对周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铜响乐器进行深入了解与学习。
追根溯源,博大精深
12月20日,实践队员们采用线上实践的方式,通过召开线上会议、ppt等形式积极深入对于铜响乐器历史渊源的了解。
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铜响乐器,起源于康熙年间。相传,在那时的周村有位名为陈念池的老铜匠,见到百姓黎民婚、丧、寿、喜,货郎串乡,吹打乐队等等,总少不了“叮叮当当”的“小月锣”。而在当时的年份能生产的此类乐器的人少之又少,很难购到。为满足人们的需要,他决心试着制造这一热门货,无果后几经辗转,从泰山大寺院偷学来手艺,在周村造起“月锣”来。由于他造的“月锣”工精质高,泰安的“月锣”逐渐被淘汰了,为周村取而代之。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间活动的需要,周村以陈家为代表的几家钢器手工业作坊先后又从河北、江苏等地引进了“奉锣”、“苏锣”、“抄锣”等。
传统工艺,精益求精
在了解铜响乐器的历史渊源之后,实践队员又通过线上搜集铜响乐器的相关资料,队员之间相互交流,对周村铜响乐器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实践队员了解到周村铜响乐器的制作工艺十分精细, 据目前健在的老技术师傅介绍, 仅锣、钹、镲类乐器的生产就有六道工序:一是选料、配比、熔炼、制砣。砣, 就是制造铜响乐器的合格原料。二是将砣通过培烧、锻打, 使其初步成型。三是整形、调音。四是磨光、去污。五是刨、旋定音。六是验收出厂。
周村铜响乐器发音圆润、清脆,有水音,音色纯,音量持久,从材料、工艺到音响效果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被京剧界赞誉为“周村派”。“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京剧名流所在的戏班都先后来周村购买虎音锣,一度有京剧舞台必用周村锣的讲究。上世纪30年代,周村铜响乐器有锣、钹、铃、镲等40多个品种,百余种规格型号,产品工艺精湛,畅销省内外。
传统非遗,发扬光大
鲁东乐器厂的破产, 引起了周村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 他们深知“铜响乐”品牌在周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所以, 在无比痛惜之际, 于1995年协助邑人蒋义东成立了“周村东盛民族乐器厂”。 该厂于2006年更名, 重新打起了“鲁东乐器厂”的牌子。然而, 由于企业规模小, 技术力量薄弱, 资金紧缺, 加之技工培训周期长等等原因, 目前也处于频危状态。因此, 急待在全国上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空前重视的热潮中, 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 使这一誉满全球的周村铜响乐器重整旗鼓、再铸辉煌, 为我国现代化文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通过上述对于铜响乐器的发展状况的了解,显然,周村的铜响乐器作为周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许多周村铜响乐器生产者的感情,同时这项传统工艺代代传承,弘扬至今,这是每一代人的骄傲,也是民族文化的骄傲。所以大家理应将周村铜响乐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传承、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到周村铜响乐器,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萤火微光实践队”的队员们采用线上召开会议等形式积极了解、学习铜响乐器,及时交流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困难以及感悟,队员之间相处帮助、信息共享,对周村铜响乐器进行细致的线上实践,保证在线上条件下社会实践的效率,积极推动寒假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同时,此次对于周村铜响乐器的线上实践,也令实践队员收获颇丰,认识到了周村铜响乐器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发展状况等,也意识到作为新青年,应当勇担时代之责任,不负民族之重托。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15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