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9号,南京中医药大学薪火实践团连云港小分队跟随青囊读书会寻访苏派中医,来到赣榆县寻访地方名医陈肇山先生,了解到陈肇山前辈学习岐黄之术的生平经历、对中医文化的坚守以及他中医治疗相关见解。
访谈嘉宾介绍:陈肇山——溯根文化的“民间中医”
(图左为陈肇山先生)
陈肇山,民间中医,赣榆名医宋传祥再传弟子,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协会会员,中国特效医术研究会委员,中国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赣榆县城西镇中心卫生院原中医。
青年时曾师从王维桢、樊家禄两位老中医学习岐黄之术,近年来又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专修妇科疑难病、不孕症、风湿、类风湿病的诊断与治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慢性肾炎的学术论文在《中医杂志》、《中国特效医术》等刊物发表。陈肇山先生对赣榆地方近百年中医发展有系统了解,与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有书信来往,现赋闲在家编纂地方医药资料。陈老也是第一个发现“孔子相鲁会齐侯处”纪念碑的人,并因此挖掘出夹谷山儒家文化,对传承地方文化做出突出贡献,是夹谷山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采访内容:
一、 漫漫从医之路
在访谈中,陈老提到他自16岁起便开启漫漫学医之路,至今学医从医已有60年载。回顾陈老的学医史,作为过来人,他尤其重视后辈中医学子对《伤寒论》的学习。陈老认为深入学习“众方之祖”《伤寒论》是重中之重。对于经典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树立辨证论治的规范,指导我们诊治外感疾病的辨证纲领与治疗方法。特别在临床上治疗少阳症、少阳与阳明合病,《伤寒论》给予后世效验卓著的理法方药。陈老带领我们参观了他从医数十年所学习的书籍。他告诉我们,唯有刻苦多读书,才能铺就上下求索行医之路。
二、坚守中医文化
陈老作为文化传承人,对赣榆地方近百年中医发展有系统了解,并将其著书立说,出版了《半稼轩文史集》,记载了赣榆地方自清朝起近百年的中医史和中医世家脉落。他希望能将自己毕生所学、所知,悉数编纂成册,以文字为载体,将地方中医文化绵延传承,供后辈铭记。
在寻访中,我们还有幸观览到1916年清朝秀才的方药手抄本,这距今已有106年的泛黄抄方纸张无声地告诉我们传承中医文化的意义。在其家中,我们观览到陈老与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朱良春先生的书信来往,字里行间体现的是前辈们扎根中医知识进行的学术交流,我们对前辈们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三、中医治疗观点
陈老擅长治疗风湿痹症、肝硬化、肾小球肾炎、月经不调妇科杂症等疾病。他强调中医不仅能治慢性病,同时也能治急症。他指出在治疗急症上,应当发挥我们中医急救疗法的鲜明疗效。在与陈仁寿教授的交流中,陈老阐明自己的中医治疗观点。治疗肾阳虚疾病时,他采用四神丸加附子理中汤用药治疗。引入针对附子这味有毒性的中药用药量的话题,陈肇山先生与陈仁寿教授进行深入的探讨。陈老秉持 “胆大心细”的用药态度,针对心衰、亡阳证、四肢厥逆症大用附子进行急救。附子虽有毒性,但不可因畏其毒性而惧用,关键在于针对病人体质、证候辨证施治,会用附子,此为“胆大”。陈老指出像火神派,便是以注重阳气,擅长使用附子而著称,掌握如何用附子而尽其功。陈老的“心细”之处在于,他在诊治病患时会采用循序渐进的加量方法进行附子的使用,比如第一次附子用量12g,第二次可以用15g,第三次加量至20g。陈老关注病人实时病况,根据病情的发展进行用药治疗,临床上许多患者的病况的确逐步得到改善。
陈肇山老先生现今在家编撰书籍,他的心愿是将自己毕生沉淀的知识,传承下来供后辈了解、学习。他愿将三十年的临床经验奉献社会、回报人民。中医承生理病理之秘,疾病康夭之诀,养生祛病之法,陈老用他的人生经历向我们诠释该如何真正地学好中医、践行大医精诚。
访谈心得:
此行我们通过拜访当地名医陈肇山老先生,为中医前辈们悬壶济世、辛勤耕耘连云港中医药发展这片沃土而心生敬意,为他们将中医药技艺薪火相承,代代相传的精神所鼓舞。——20中医学3班石旭
这次参与拜访陈肇山先生,学习了陈肇山先生的医学理论,感受到了民间中医的传承性。从和陈肇山先生的对话中,我们也学习到了无论是民间还是学院,对经典的深入阅读是不能停止的。陈肇山先生这种深入民间、贴合一方水土的医学理念,也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20中医八3崔宁宁
此次拜访陈肇山前辈,让我们了解到连云港这片土地上深厚的中医药底蕴,感受到了老一代中医药传承人对中医药坚守一生的热爱,收获了许多受益一生的经验道理,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传承发展中医药的决心。——21中医八3班王朝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45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