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1日,江苏师范大学“共探三线之秘,同寻未来征途”实践团队前往河南省洛阳市,开展为期两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队重走洛阳市三线工程遗址,感悟三线精神,与“三线人”一同重温动人红色故事,为少为人知的三线工程打造展示舞台。
8月12日上午,实践团队来到原工程兵五十四师光辉历程纪念馆,参加洛阳市爱国教育基地的授牌仪式。通过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高级顾问王春才王老、三线亲历者和资深三线建设研究者的介绍,成员们了解了自六七十年代建设以来,三线工程经历的风雨岁月。
“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而实施的项目。在这期间许多的人离开家乡、隐姓埋名,这其中就有参观的工程兵五十四师的身影。但由于关乎国家机密,许多工程细节至今才慢慢公诸于世,他们的贡献也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才得以展露于世。然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不少城区都在计划着撤除老房、危房,这其中就包括不少老旧的三线厂房,加之许多年轻人、年轻干部不甚了解三线是什么,三线精神是什么,没有了遗址与媒体传播,三线文化的传承岌岌可危。王老不忍心看着三线工程逐渐被历史淡忘,作为三线工程高级工程师和高级顾问的他,决定用笔著书,将三线这段即将尘封的历史重新搬上舞台;参与出演的《彭德怀在三线》电影更是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大三线》在央视的热播也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知晓三线精神的内核,三线工程的历史和精神才得以传承。
在国家安危之际,不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工程兵五十四师就是其中一支。这支部队担负着我国“两弹一星”特种工程和首脑工程等建设任务,从1964年起又转战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中投身三线建设。“军旅生涯渐行渐远,但那段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风餐露宿、战天斗地,用青春的血汗谱写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洛成退役军人服务协会会长郭武军表示。 进入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历代国家领导人对于三线工程重要性的肯定展板:三线工程将军工企业、科研院所带到西部,推动了中国的核事业发展。肯定爱国、吃苦、创新、奉献、勇敢的品质,其孕育出的“三线”精神也与“两弹一星”精神内核不谋而合,对于现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部分重要国防工程不断被解密,这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五十四师的辉煌历史也逐渐凸显了出来。这支“硬骨头六连式连队”曾为我国“两弹一星”工程和三线建设立下汗马功劳,受到毛泽东主席“立了大功”的高度赞扬。“有了工程兵‘做窝’(指建成两弹基地)才有‘下蛋’(指成功引爆原子弹),我们中国人开始说话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 实践团成员深受三线精神的鼓舞,纷纷在纪念馆留言册上写下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在与王春才教授的交流采访中,实践团成员得知五十四师在参与三线工程建设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与挫折,然而他们靠着自身坚定的信念和顽强拼搏的斗志,在尚未开发、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不忘美化驻地环境,甚至自建球场,开山取石、修补帐篷,以苦为荣,自力更生。
实践团成员通过采访三线工程亲历者后了解到,五十四师不仅仅在河南驻足,他们的足迹遍布大中国:从马兰核武器试验基地到青海海晏核武器研制厂,从甘肃玉门低窝铺再到四川绵阳902基地、重庆816地下核工程,他们用双手给家园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一个时代过去了,很多军工人老去了,但居安思危、忘战必危永不过时,每一位为国防安全奉献一生的军工人都值得我们致敬、铭记。他们用生命凝练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赓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44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