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短板,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阻碍。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强调物质扶贫的重要性,却忽视了精神扶贫的作用,对贫困的认识有失偏颇。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精神扶贫在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当中重要作用的发挥,多次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重要发展理念。从某种程度来说,农民文化素质、技术能力、思想水平,决定新农村建设成败。所以,必须对农民进行精神扶贫,使农民树立自立自强精神,充分发挥自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力,这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为了分析贫困农民在扶贫建设中表现出的主体性缺陷,以及精神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情系三农调研队针对农民精神贫困的问题,于2022年7月1日对日照市东港区张家台村进行走访调研。
实践队员们首先来到张家台村村委办公室,就本村渔业发展情况、本村人均收入、生产总值、乡风文明建设情况等与工作人员进行详细交谈。实践队员们了解到,本村主要以渔业发展为主,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均呈稳定增长。同时,该村村支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一规四会”提升、建设乡村文明一条街等活动,同时通过刷写墙体标语、悬挂标语横幅、设置“文化墙”等形式,让精神扶贫宣传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推动本村精神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
随后,实践队员走访当地村民,发现该村部分村民文化素质偏低、健康状况偏差、意志品质薄弱,导致其在脱贫致富方面仍然听天由命、消极无为,安于现状、好逸恶劳,“等、靠、要”思想严重,存在着脱贫主动性差、依赖性强的心理,宁愿苦熬、不愿苦干,安于现状、甘于贫困。实践队员们还发现,该村村委会正在依托脱贫攻坚“讲习所”、“农民夜校”、“文化大院”等形式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动员大会,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实践队员从村民那里获知,该村村内卫生室及药店,健身器材、长者食堂等场所设施十分匮乏,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
随后实践队员对当地渔民进行专访,队员们了解到大部分渔民比较了解国家渔业补贴政策,能够顺应国家政策获取更多红利,但仍有部分渔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导致其不能很好地顺应国家发展潮流。同时村内农家乐、民宿等数量在逐渐增多,但大部分村民并未接受过相关知识的培训,致使其环境卫生及服务水平较低,加之受疫情影响,当地村民仅依靠经营农家乐及民俗所获得的收入并不能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
在采访过后,实践队员通过整理调查问卷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认识到导致农民精神贫困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一是传统文化的糟粕遗留。贫困地区传统思想观念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脱贫致富后精神追求的缺乏和精神生活的空虚,使得农村的精神越发贫瘠,以往的文化传统未随着物质富裕一同迭代更新,农村的思想进一步被固化。二是教育的缺失和文化知识的匮乏。贫困地区教育相对落后,致使农民受教育程度不足,文化水平较低,脱贫致富后,在乡村可供选择的文化娱乐节目却过于单一。四是旧的扶贫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精神贫困。贫困地区多采用物质和经济层面的外在扶助,在精神扶贫层面的工作经验过少,最终导致农村贫困群体只是实现了物质脱贫,实质上精神仍旧“贫困”。
要想解决以上问题,相关部门必须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乡风文明提升行动为载体,通过政策宣传、典型宣传、文明创建、文化惠民、民风建设等方式,引导农民摒弃“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脱贫光荣的理念,实现了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相互促进、同步提升的美好愿景,精准发力定向“把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发挥农民在脱贫致富中的主体性作用。
从查阅相关文献制定调查问卷,到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研,实践队员们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通过对张家台村基本情况的了解,进一步明确了农村精神贫困的原因并初步提出后脱贫攻坚时代解决农民精神贫困的路径,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25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