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包容、博大,构成了我对河南的第一印象。
初到豫北,是2021年的十月。洪水退去,疫情消散。高铁沿线的土地上仍是触目惊心的伤痕,洼地、积水、受灾的各种作物,仿佛是土地在宣誓她受过的伤害。河南小镇给人的感觉迥异于江南,没有江南的灵动飘逸,河南所拥有的更多是黄土的厚重与质朴。让人安心,憨厚得可爱。
我们去的是河南安阳,一个历史被铭刻在龟甲之上的城市,以悠久精美的古文字闻名于世。不同于安阳古迹之珍贵独特,安阳的小村镇只是数以万计的中国华北小村镇中不起眼的几个。她的辉煌,她的苦难,她的困境,也正是无数华北村镇的辉煌、苦难与困境。我们用两年的时间去跟踪调查河南省安阳市下辖土楼村的变化,以记录的方式展现最真实的豫北村镇。
2021年的那场洪水,给许多人留下难以释怀的伤痛记忆。在网络上疯狂传播的郑州黑色地铁,吸引了大多数人的关注,令所有人揪心。
相比于城市洪水受到的广泛关注,豫北村镇的受灾情况并不广为人知。实地考察总能带给人新的认知,我们看到河道中横亘的树木残躯,被河水冲刷而塌陷的路面,路边危房之上拉起的红色标语:危险!请勿靠近!断桥、残垣,这里所受到的伤害丝毫不亚于城市。
谈到那天暴雨洪水的经历,村支书仍然印象深刻。他说土楼其实还不是受灾最严重的村子,当时接到上游村子的报警之后,这边就紧急组织疏散人员了。洪水将至,但还是有很多老人家守着自家的屋子还不愿意离开。“这也是基层工作的复杂之处”,他是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的。为了快速疏散有危险的村民,村里调用了铲车来输送受灾群众,这些家里地势低洼的村民,被统一安置在了地势较高的村委会和土楼小学。幸运的是土楼村没有发生人员伤亡情况,但是每一个村民心中仍然忧心忡忡。
他们担心的,是地里的庄稼。
农历八月末九月初,我们去的时间很赶巧,这是玉米成熟的季节。作为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作物之一,玉米在豫北一带大量种植。洪水泡过的玉米仍然坚挺,但是减产已经不可避免。比起减产,村民们更担心的是收获的问题。洪水过境,地里的泥土都被泡松了,极高含水量之下,没有一台联合收割机可以开进地里。“如果机子开不进来,就只能人工收割了,但是人工收割成本太高,而且很可能来不及,到时候就只能烂在地里了。”我们采访的一位当地农民是这样跟我们说的。
去到田间地头,看到玉米基本都已成熟。绽破表皮,有些显露出诱人的金黄色,也有一些成熟早的已经生了霉病,没有了食用和售卖的价值。一眼望去,广阔的平原之上,满眼都是高耸的玉米杆,类比麦浪、稻浪,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苞米浪”。可是如今这里却没有《风吹麦浪》那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只有隐隐的担忧与现实的无力。
而谈到乡村振兴,不管是村支书还是村民的眼中都是发光的。村支书是村里长大的年轻人,年富力强,有文化知识,他说:“乡村振兴是我们这两年大力在搞的事情,是脱贫攻坚战的延续。”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是一个里程碑,但绝对不是农村工作的终点。据村支书介绍,村里这两年已经进行了很多乡村建设来改善乡村环境,包括铺设柏油公路、建设村民公共娱乐设施等等。但是困境也是显而易见的,乡村缺乏自主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很多时候脱贫和振兴需要外部输血,终归不是长久之计。一旦遇到21年这样的灾难,村民自主承担风险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这也是现阶段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年再入土楼,断桥和某些塌陷的路面其实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得到修缮,可见灾难疫情对于乡村影响的余波依在。很多并不十分关键的设施只能被暂时搁置,将资金应用到更为关键的生产建设上去。土楼村的领导者们和村民们逐渐适应了新变化与新局势。今年,土楼村在汛期来临之前就开展了汛期安全演练,以防出现去年那种洪水的来临。在产业发展上,土楼村也在积极寻求内生发展的突破口。今年,他们发展建设草莓基地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农业种植中引入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提升耕作效率、推动土地托管保险制度来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引进文旅管理建设的专家来调研发展豫北特色农村旅游。总体而言,土楼村的乡村振兴思路是以豫北传统优势农业为基础,加强农业风险管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农业,同时推动乡村第三产业发展,以实现农户创收,增强乡村发展动力。
离开的时候,我们采访的农户热情地与我们道别:“我们的生活真的越来越好了,国家真的一直在帮助我们,我们这些房子都是新盖的,冬暖夏凉!”
列车驰骋在豫北平原之上,望向窗外满眼的苞米杆子,我们一行人思绪万千。农村是我们这个国家的根本,但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农村的发展其实是有些许被忽视的。现在我们终于认清,只有发展了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才能激活整个国家的发展动力。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为了平衡城市与农村的发展,更是为了为国家找到新的增长极,为民族复兴铺路搭桥。土楼村是广大中国北部农村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范本。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825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