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治理鄱阳水系永葆江西生态名片
7月23至24日,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调研鄱阳湖水坝利弊,守护长江江豚微笑”赴江西鄱阳湖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和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进行实地参观学习。
走进模型基地,探索水利枢纽新技术
23日上午,在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周琼和实践团成员参观了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了解基地主要研究内容及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关键技术问题。
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位于鄱阳湖畔的共青城,集水流运动、鄱阳湖水位变化规律和江河湖相互作用关系等科学研究于一体,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该基地面向国内外学术界开放,同时也是生态教育和科普展示的良好基地。
8点30分左右,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员驱车前往模型基地试验大厅进行参观,围绕鄱阳湖水利枢纽模型及河道模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建设水利枢纽后,如何确保航运正常运行”,“水利枢纽的选址又由哪些因素决定”,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负责人耐心解答。据介绍,以“建闸不建坝,调枯不控洪”为建设理念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不同于常见的如三峡大坝、葛洲坝等水利枢纽一般封闭、固定地隔断江湖互通,是一个开放式的、顺应自然水文节律的、可调式全闸工程。为了更好地解释鄱阳湖水利枢纽的工作原理,负责人通过水利枢纽微型模型,直观地进行演示。
随后队员们参观了基地的生态试验区,了解新型水质净化系统和鄱阳湖主要水生植物。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季节性区域性干旱已使鄱阳湖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严重挑战,急需既能保障民生经济,又能改善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参观结束后,同行的成员感叹道此次参观颇具意义:“为团队从实践方面了解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提供了可能。也为实践团队客观分析建设鄱阳湖水利工程的利弊及其对江豚的影响提供了切入点和落脚点。”
掌握水土动态,学习前人治理经验
7月24日上午,为扩展性了解江西本省水土流失情况及对水土保护采取的有关措施,实践团队抵达下一个参观学习点——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
江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位于德安县郊,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建有科研交流中心、土壤侵蚀影响展示厅、人工模拟降雨大厅等场所,是集科研试验、推广示范、科普教学、生态修复、生态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
工作人员的讲解从正对大门由植被修剪而成的微缩地貌图开始。按1:7000比例、不同颜色的植被形象地展现了鄱阳湖及五大河流的水土流失情况。乘坐观光车,成员们参观了全自动气象站、坡耕地水量平衡试验试验区、人工模拟降雨大厅等场馆。
在人工模拟降雨大厅,工作人员向队员们介绍了降雨设备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步骤。为了更好地模拟自然条件,研究人员精益求精,将高度确定为18米以达到天然降雨的雨滴大小和下落速度;为解决从同一管道下落的雨滴大小不一致的问题,科研团队发明了U形槽。模拟实验每一个数据的确定,体现出科研人员的严谨与追求极致的态度。
结束室外参观,团队成员有幸成为水土保持科普馆最早的一批参观者,跟随讲解员在科技中感知水土保护这项基本国策。水土坔(通地)也,一水一土谓之地。水土与人类紧密联系,和谐相生,失衡相克。通过解说,队员们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江西是我国南方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全省水土流失面积24151.18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比例14.47%。“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守住一方水土,才能守住健康生活,守住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江西人民通过研究创新出种植赣南脐橙等农作物等多个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法,既守住水土,又带来经济效益。成为水土保持的典范。
结束一天的旅途,团队成员刘正航深有感触地说:“理论在实践中推进。我们对水利枢纽的认识局限于文字和理论的知识,在一天的实地考察中有了质的改变,对水利枢纽也有了更清晰准确的框架,对江西的水土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工程利弊的分析也将以今天的实践向着更客观理性的方向进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77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