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安徽学子三下乡:挥毫落纸,传承非遗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凌雅丽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的历史,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泾县“书香沁·支教情”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8日下午来到了位于宣城市泾县的中国宣纸文化园,深入探寻宣纸的历史文化与制作流程,领略千年寿纸的独特魅力。

历经千年沧桑,色泽经久不变

“每一张宣纸都历经磨难,每一张宣纸都令人生畏。虽饱经沧桑,却始终坚贞如玉,宣纸永远秉持着她不屈、不腐、不损、不移的气节。”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视察宣纸生产时这样说道。

明朝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中的名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用于对宣纸清白高洁品行的描述也再恰当不过。在讲解员的叙述下,队员们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宣纸文化,真正的宣纸是指采用安徽省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沙田稻草和青檀皮,不掺杂其他原材料,利用泾县独有的山泉水,按照传统工艺生产出来的、具有润墨和耐久等独特性能的高级艺术用纸。并且一张宣纸的诞生,从原料采集到最后成品需要经过碓皮、洗浆、捞纸、晒纸、剪纸等108道传统工序,历时三年左右,“得日月之精华,吸天地之灵气”后的宣纸纸质棉韧、百折不损、至薄能坚、至厚能腻、色泽经久不变、不蛀不腐。文化园二楼作品展中那些精品宣纸历经沧桑却毫无历史的斑痕,展现给世人的仍是行云流水的诗情画意,可真当是延续着“纸寿千年”的奇迹。

亲身体验造纸,感悟工匠精神

在讲解员的引领下,队员们参观了宣纸的生产流程,从选料到剪纸等数十个车间中每项制作工艺都需要师傅们的密切配合,他们日复一日在这里坚守着传承宣纸文化的信念,浸泡、水捞、剪纸这样看似每天重复上百次的步骤都需要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耐得住寂寞的心性才能做到。队员们在参观的过程中有幸看到了被誉为“大国工匠”的毛胜利师傅和周东红师傅在烘贴车间工作,他们熟练的动作和认真的情态不禁让队员们在心中肃然起敬。

参观完整个制作流程后队员们也跃跃欲试,在体验车间中队员们精心挑选着有着不同编织图案竹帘,期待着亲身体验宣纸的制作。在师傅的指导下,队员们生涩地拿着竹帘进行水捞这一步骤,烘贴之后,一张张带有不同水印的宣纸便制成了。队员们拿着亲手制作但稍显粗糙的宣纸,欣喜的同时望向那些轻如蝉翼白如雪的宣纸,对师傅们的敬佩之情更加浓厚了。

宣纸光耀中华文化,传承还需开拓创新

宣纸作为国之瑰宝,多年来被许多重要人物所称赞。队员在参观过程中见到了江泽民总书记来中国宣纸集团公司视察时在宣纸上题下的“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作品,以及郭沫若先生的题词:“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当然还有无数宣纸作品被列于文化馆二楼,直至近日仍然散发着中华文化无穷的魅力。除此之外,队员们还见到了零八年北京奥运会上宣纸的古法制作工艺影像的照片,开幕式也是以宣纸卷轴的形式缓缓拉开的。宣纸不仅为国人所弘扬,更在科技的加持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的文化。“现在从事宣纸制作的师傅多是40岁以上的人群,想让这样的非遗文化逐渐年轻化,还需要我们当代的青年人承担起传播、传承、创新的责任,例如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力或是发展宣纸旅游业。”队员李嘉慧这样表达道。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在中华大地上创造出举世无双的宣纸,宣纸技艺在泾县一地历经千年,世代相传,在历代匠人的心血和指挥中心发展成熟,宣纸因此而厚德载物,光耀五洲。在未来,宣纸文化会更加历久弥新,绽放了新时代的夺目光彩,助力中华文化熠熠生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75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用爱维护童真 用心温暖梦想

因为爱,简单的事情变得有了意义。为丰富中小学生暑假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对目标梦想的引领,改变乡村留守儿童知识贫乏的现状,从而实现乡村振兴。近日,服务团来到黑池…… 动科学院赴陕西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查看全文 >>

深入基层牛场 理论结合实践

为了进一步了解黑池镇养殖业发展,将所学知识贯彻于实践。服务团来到了黑池镇马家庄,在和当地雷书记取得联系后,共同前往合阳县雷海艳家庭农场参观肉牛养殖场。据了解,该家庭农场属于…… 动科学院赴陕西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查看全文 >>

青春绽放热土 助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济南市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考察时说“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 动科学院赴陕西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查看全文 >>

服务乡村振兴 放飞青春梦想

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中“积极加入青年志愿者队伍,走进西部,走进社区,走进农村,用知识和爱心热情服务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坚持高扬理想、脚…… 动科学院赴陕西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查看全文 >>

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重任

“党员”,一个庄严又神圣的称号,它赋予了人民党魂,使得对党的使命感更加强大,以至于一些老党员离岗不忘党,退休不褪色。为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重任,服务团来到了合阳县黑池镇五…… 动科学院赴陕西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查看全文 >>

西农学子赴合阳三下乡感想12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这次下乡活动,我受益非浅,我明白到农村缺少的是教育与信息,同时这也锻炼、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这虽说是我第一次参…… 何琳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查看全文 >>

西农学子赴合阳三下乡感想11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课外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现阶段我们能把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结合的一个重要媒介,在暑假时期进行的暑期实践活动,带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和社会经验,让我切身的感受…… 李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查看全文 >>

西农学子赴合阳三下乡感想10

在今年暑假初期,我们进行了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赶赴陕西省合阳县进行支教活动和关于当地留守儿童,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民情的走访调查,也对老党员进行了采访。此次社会实践中,我们需要早…… 职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多彩社团|闽南科技学院漫手作协会与闽南科技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青协

2025年3月9日下午,闽南科技学院漫手作协会携手闽南科技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青协于闽南科技学院康美校区旧社区举办公益手工…

‘职’点迷津 巾帼护航|闽南科技学院开展女企业家进校园宣讲活动

为进一步弘扬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时代精神,3月12日下午,闽南科技学院于菲华楼C102开展“‘职’点迷津巾帼护航”女…

青春浇灌希望 爱心点亮未来—兰州交通大学第26届研支团支教生活纪实

在祖国西部的青山绿水间,兰州交通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的青年学子们正以教育为笔,以青春为墨,在西部教育的广袤画卷上描…

追“锋”青年,志愿同行 —基础医学院2023级临床医学第五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的关于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论述与对深入开展雷锋活动的重要指示,让闪耀着时代光辉的精神火种…

激活红色密码!沂蒙精神赋能革命老区 高质量发展——湖南农大青年志愿服务

近日,湖南农业大学牛犇犇青年志愿服务团走进长沙市开福区好人馆,以“激活红色密码!沂蒙精神赋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为主…

最新发布

青马实践队宣讲会
值此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以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青马实践队于2022年8月组织理论宣讲,由于疫情防控需要,该宣讲会在线上进行,除青马实践队成员,近80人参与本次宣讲活动。该…
安徽学子三下乡:经典新改变,课堂“剧”欢乐
为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此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泾县“书香沁·支教情”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7日下午为宣城市泾县稼祥中学的孩子们带来了一节“浸润经典,‘剧’焦…
吴财记云吞面世家:69年浓浓广府情,三代人传承同一味道
7月8日上午7时,在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西城都荟名为“和隆里”的巷子里,安徽师范大学“立足岭南饮食文化,讲述风味中国故事”团队跟随着过往的路人,踏上了寻找岭南风味的调研之路。站在巷子口,一眼望去便能…
湖北学子三下乡:感悟红色文化,践行强国担当
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行动践行担当。7月13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赤色铁兵魂小队跟随指导老师到达达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工作。达州作为襄渝铁路沿线重要一点,有利于小组收集相关资料,赤色铁兵魂扎根于达州红色沃…
安徽学子三下乡:红色古镇初相识,团史学习“泾”课堂
炎炎的盛夏并未阻挠热情似火的心,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泾县“书香沁·支教情”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2022年7月3日赶赴泾县,开始了一段未知,但同时极具趣味的旅程。系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
山东大学“古今之衡”社会实际
济南历史悠长,人才辈出。为充分感受济南市的人文风情与自然景观,我们组建了山东大学“古今之衡”社会实践团队。2022年7月19日,山东大学“古今之衡”社会实践团队经过充分的讨论与计划,山东大学“古今之衡…
广财学子三下乡:退役军人不褪色,挥洒热血兴乡村
一、项目简介7月20-25日,广东财经大学三下乡团队“清年燃梦”进行了以“退役军人事务开展情况及退役军人就业现状,退役军人振兴乡村”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走进清远市调研退役军人就业情况,调查退役军…
安徽师大学子三下乡:青团传薪火,师生系心结
实践青春,筑梦泾县。2022年7月4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泾县“书香沁•支教情”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抵达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稼祥中学开展支教调研活动。7月4日,作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泾县“书香沁•支教情”暑…
至 “善” 至 “美” 社会实践队:重温红色党史,点亮支教之路
情牵支教,爱洒温厝“有一束光,温温和和,引导着助学与支教的崎岖路。”温厝村的支教之路,因为热爱,所以选择。孩子们对支教的向往与期盼是至“善”至“美”社会实践队队员前行路上的重要动力。心之所向,…
安徽学子三下乡:讲授新思路团课,培养新时代团员
2022年7月5日,我所在的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泾县“书香沁•支教情”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宣城市泾县稼祥中学的第一次支教活动即将开始,对这次团课进行充分的准备后,我心中满怀期待。团史初释,学时有疑师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