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丨感运河之气势,承百年之文化——“行走大运河,奔流城市间”实践团走进静海
悠悠流淌了2500余年的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末期,全长2700多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作为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动脉,大运河在维护国家统一、繁荣社会经济、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千年古河所经之处,不仅带来了旖旎风光,还孕育了璀璨的文明。“行走大运河,奔流城市间”实践团以京杭大运河通水为契机,在大运河沿途经过的省份,如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通过实地走访的形式,深入探寻运河所带给人们的“运河之魂”。
7月28日,实践团来到了天津市静海区,实地走访了静海吕官屯村、陈官屯运河文化博物馆、九宣闸、静海烈士陵园等地,亲身了解了静海浓郁的运河文化,也对运河的发展史有了更深的认识。
文化底蕴之乡————《吕官屯村》
这个在运河上起家的村落——吕官屯村,成为了实践团走访静海的第一站。两“口”是吕,四“口”为田。吕官屯的故事,从“口”开始。据传一名姓吕的将士带领他的士兵在这里屯兵,发现这个地方河肥水美,适合种植,便借囤粮之机在此地安营扎寨,随着子嗣的慢慢繁衍也就逐渐形成了村落,这便是吕官屯村村名的由来。
实践团成员在吕官屯村第一书记王书记的带领下,了解到吕官屯村最独特的“耕读”文化。从恢复高考以来,这个村子一千七八百的学生,基本上每年都有十几个孩子考上大学。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将近二十位博士,四十多位硕士和六百多的本科生从这个村子走出。这样骄人的成绩,别说是一个村,就连整个镇都很难比及。
流淌百年之沧桑————《运河博物馆》
它坐落在陈官屯镇中心区,展馆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馆藏实用面积1772平方米,总投资1000万元。全馆共分序厅、千年古韵、运河流翠、两岸风俗、古城崛起、跨越发展、奔向未来7个部分,收藏文物1500余件,展出图片260多幅,创作雕塑50尊,墙面浮雕160多平方米。展馆以运河为主线,从各个方面,以不同的表达形式反映了自夏朝退海成陆形成本埠,到4000余年全部历史中的每一个重要的节点和精彩的片段,再现了陈官屯镇2000多年辉煌的历史和运河文化内涵。
实践团成员刚走进运河文化馆就被一大面背景故事墙所吸引,它形象地展示出了了吕官屯镇沿河的风景全貌。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大家领略了静海区沿运河分布的地貌建筑、居民的生活习惯、生活场景等,从而对运河蕴养的人文背景有了它更加直观的了解。其中古代的耕种工具、古钱币、古代陶瓷艺术令大家印象深刻。最后实践团成员通过走过文化馆的“微缩”运河,切身体会了运河的流淌之美。
厚重的历史气息————《九宣闸》
九宣闸位于天津市大运河最南端,是大运河流入天津的一道重要闸口,也是大运河出津的最后一道闸口。它的成名除了多次承担引黄济津分流入境的角色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清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关系密切。九宣闸旁至今立有李鸿章书写的碑文,目前仍保存完好。
实践团成员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中了解到:九宣闸所在区域地处“九河下游,三泛既淹,有川而无泽”,光绪年间建成的九宣闸为缓解这一带的水患起了重要作用,是天津市现存最早的水闸。站在李鸿章书写的碑文前,阅读之余就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李鸿章书写碑文时的豪迈气魄。
不忘英烈当自强————《静海烈士陵园》
静海烈士陵园坐北向南,四周为高16米的红砖花墙。大门上方,书:静海县烈土陵园。门两侧书有“誓歼天津蒋匪壮烈牺牲”和“踏着烈士血迹勇往直前”的楹联。陵园总占地面积为16023平方米,包括牌楼、烈士纪念碑、广场、烈士纪念馆、烈士墓群等。纪念馆建筑面积728平方米,展览内容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革命先烈事迹和相关实物、资料。
实践团成员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壮观的烈士纪念碑,更是被“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于世长存”这悲壮感人的话语深深的吸引。当实践团成员看到一排排无名的烈士墓群,大家的内心也充满了悲伤的情绪。没有先烈的牺牲,如何能有今日幸福的生活。
回望运河之路——
我们必承其重
流淌百年的运河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繁荣的经济,更多的是向我们展现了运河之魂——运河文化世代传承。红色英烈们所创下的功绩告诉我们天津静海作为运河文化的先驱城市,在运河流淌的百年历史中,创下非凡岁月。它激励着我们年轻一代奋发向上,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不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红色精神,做新时代的新青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69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