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茂名年例,传承文化遗产
年例作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粤西地区独特的贺岁方式,最早出现于宋代,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茂名当地,甚至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7月8日-7月11日,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实践团队“走进人间队”前往马踏镇、茂名市文化馆两地进行三下乡实践调研活动,挖掘粤西传统年例文化,希望通过该活动了解家乡历史,学习家乡文化。
7月8日,实践团队来到了马踏镇进行实地调研并对当地的村民进行了采访。马踏镇位于茂名市电白区东南部,历年来有在农历八月十五前后及正月期间举办年例的习俗。对于马踏人来说,年例在他们心中有着重要的位置,是象征着家乡的缩影。“年例文化承载了茂名人的归属感——身处他乡之时,因年例等文化牵动起来的思乡情绪,促使我们加快了归家的步伐”。除此之外,还有村民强调,年例文化是他们出门在外与同乡搭建情感的桥梁。当他们离开家乡远在异地时,遇见同乡并成为朋友后,会相互询问对方村子的年例日,找机会上门拜访(以示友好),也会邀请对方到自家的年例做客。
“年例文化就是茂名人的根”,来自茂名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说道。但自2019年末疫情爆发以来,年例停办已持续了三年之久。“每年大部分地区的年例日都接近正月新年,而这又正好是疫情的高发时段,所以为了配合疫情防控茂名地区基本上是不允许举办年例的”。许多村民也对此表示无奈。而在被问到因为疫情的限制以及新时代的发展,年例是否有可能被遗忘的问题时,村民们进行了反驳:“虽说年轻人可能不会太重视唱大戏、烧香祭祀等仪式,但年例文化的传承不会因此而停滞。因为年例的内核在于亲友和睦,一家团聚。”年例,是每年亲戚朋友齐聚一堂的好机会,大家围着圆桌坐成一圈,回念过往,谈谈近况,送上最真挚的祝福,这是人们维系感情的重要方式,是茂名人引以为豪的文化底蕴。“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会因为一场疫情就被轻易冲刷掉!”村民们补充道。据了解,虽然说政府规定不能举办大型的聚集活动,即使不举办仪式,人们还是会在每年的年例日和重要的人聚在一起,做一桌简单的家常菜,以一种低调而又内敛的方式坚守这茂名人的传统习俗。
除了疫情的冲击,在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产业磅礴发展的时代下,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碰撞也让年例文化的传承人们开始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将非遗元素融入到作品当中,创作出一些舞蹈作品、戏剧作品等艺术作品当中进行宣传”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道,“同时因为年例不能举办,所以也会在年例期间举行线上直播,请传承人讲述茂名的年例故事。此外,举行一些文化活动进行评比比赛,利用互联网宣传年例文化,拓宽年例的知名度也是在传承事业中需要做的事情。”比如茂名日报社就以作为年例文化的主体——冼夫人文化举办了多年的“冼夫人文化形象大使”比赛。据史书记载,在粤西地区,凡是有冼太庙的地方基本上都有年例习俗。年例文化与冼夫人文化相得益彰,密不可分。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通过比赛了解了茂名地区的本土文化,扩大了文化影响力,同时冼夫人文化也通过比赛直播和新闻报道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它,学习它,并守护它,激发年轻人的文化保护欲和传承热情。
在与村民们的交谈之中,团队成员感受到了茂名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对家乡的热爱。茂名年例作为岭南的地区特色和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众多粤西非遗文化,包括粤剧、舞麒麟、高脚狮、跳花棚等。所以说,它不仅是联结同乡情怀的文化纽带,更是促进地区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软实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659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