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
本来我们队伍定的三下乡时间是7.19号开始,但由于天气原因就推迟到了8.1号开始。7.30号我们队伍简单地开了一个会,商量了一下这几天的安排,包括需要带的一些装备、任务路线以及经费问题等。
终于到了8.1号,我们前往泾县,但由于不熟悉路,经过了许多波折才终于会合,简单吃了午饭后就打车去了丁家桥,我们联系了当地的团委,他为我们安排了需要被采访的人。后来我们来到了小岭村,它位于丁家桥镇北部,介于云岭镇和泾川镇之间,境内山峦叠嶂,山坳众多,青檀遍地,山环水绕,溪水潺潺,有“九岭十三坑”之称,是中国宣纸的发祥地。
我们查了下关于宣纸传承人的资料:清乾隆年间修订的《小岭曹氏族谱》序言:“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徙十三宅,见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可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小岭曹氏始祖曹大三来到小岭后,继承、改良前人的造纸技艺,经过反复实践生产出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绵软坚韧的好纸,使宣纸闻名天下。曹大三也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宣纸生产人,在中国宣纸发展史上属于里程碑式的人物。之后,小岭曹氏一族逐渐发展,许多人成为生产宣纸的能工巧匠,被誉为“宣纸世家”。曹氏后人继承宣纸传统制作工艺,并发扬光大,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今天我们需要拜访的人就是非遗传承人曹一松。
宣纸之所以名扬天下,除了使用功能独特外,还和其特殊的帘纹有着一定的关系,而决定其帘纹的就是宣纸帘。首先,师傅向我们介绍了他正在制作的纸帘,编织纸帘是最主要的工序之一。传统的编制工作在一个大小适宜的木架上进行,木架两边立地,中间离地1米,上下有一根水平横梁。横梁上每隔几厘米挂有由一对小薄竹片制成的梭,每个梭上都有预先绕好的织线。将帘丝放在若干竹筒里,竹筒悬挂在便于抽取帘丝的位置。织帘师傅坐在木架前,从竹筒里取出帘丝,左手将帘丝按在木架上,右手指将每对梭内外两侧互翻,使织线交叉,紧紧缠住帘丝。每对梭都交换过位置后,再织下一行帘丝。由于帘宽一般远远超单根帘丝长度,每行要用好几根帘丝,根根相接,不能离得太开,也不能重叠。相邻两行帘丝的接头要错开,不能留在一处。这样织出来的竹帘经向坚挺,纬向可卷,光滑均匀,精细美观。帘子织成之后,要根据设计要求裁去多余毛边,然后刷上漆,要用上等士漆。上漆的目的是防止受潮发霉和变形,风干后竹帘呈黑红色。当地产的苦竹就是制作纸帘的原料,从选材、剖篾、抽丝等一系列操作都需要纯手工完成,任务之繁重让我们感受到传承宣纸制作这项工艺的不易。
之后,曹传承人带我们参观了一些可供展出的宣纸帘,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张以唐朝韩滉创作的黄麻纸本设色画《五牛图》为原型制作的纸帘。曹传承人告诉我们这是为了呼应农历辛丑牛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要深刻铭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百年艰辛历程,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积极宣扬“三牛精神”,同时庆祝党的百年华诞。这让我们不禁感叹,原来这不仅仅是一项传统工艺,当它和时代背景相结合时,也是一种精神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当然,曹传承人也表现出了自己的担忧:由于制作过程比较艰苦,一天最少工作10到12个小时,一个月下来也就六七千块钱,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传承这项技术。市场上也会出现有其他纸充当宣纸的情况,会使不太了解宣纸的人弄混,而且机器造出来的纸虽然比手工纸便宜,但存放了几年后纸会有种风化的感觉,从而会影响到最初纸上的内容。
采访传承人时,做纸帘的师傅贴心地给每人递上了冰水,临走之前我们队伍和他们二人合影留念,由于小岭村比较偏僻,再加上我们完成所有工作后已经没有班车送我们离开了,所以曹传承人开车送我们到了镇上。正是有了这一位位暖心的工匠与传承人,才使得看似冰凉的制品得以鲜活起来,让我们感受到这些工艺在一步步地传承和发扬光大。
因为第一天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而且我们在路程安排上做了比较详细的攻略,所以8.2号上午我们很快就去到了任务所在地——宣纸文化园。宣纸文化园由中国宣纸博物馆、宣纸古作坊、宣纸古籍印刷、文房四宝体验园、宣纸陈列室、书画长廊(含书画家工作室)、文房四宝与书画市场、江南民俗园八部分组成,总投资约1.5亿元,占地近40000平方米,它充分发掘宣纸文化内涵、传承宣纸制作技艺、传播宣纸传统文化、展示宣纸艺术风采“为主题,合理布局、精心打造。以其独特的传统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来客;同时,这里积极研发宣纸文创产品,成为宣纸技艺展示乃至泾县对外宣传的一扇重要窗口。现在这里集观光、休闲、体验、书画创作于一体,是全国最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宣纸文化旅游景区。一进入院内,我们就被文化园里和谐的生态环境吸引,润玉般的睡莲,成群嬉戏的鲤鱼,路旁茂盛的青檀树……
首先我们参观了宣纸原材料发展历史以及工艺展厅,据资料显示,明代以前的宣纸,只有皮料,而不含稻草。我们如今所能见到的宣纸,其材料为沙田稻草与青檀树皮混合,依照比例不同可以分为棉料、净皮和特净。明中期以前的宣纸,一般不含稻草成分,其纸张硬度虽强,但润墨性不如掺入沙田稻草的宣纸,在进行书法创作和写意绘画时,效果局限性较大。明朝宣德年间,宣纸开始由宫廷进行监制,制造技艺飞速发展,宣纸制作技术自此走向完备。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支持宣纸制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中国第一家宣纸制造厂也在安徽泾县成立,我们许多书画爱好者们所熟知的宣纸品牌“红星”即来源于这家制造厂,宣纸产业也自此复兴,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之后我们去到了文化园的二楼,这里主要是宣纸书画作品展厅。清代画家松年在《颐园论画》中评论说:“宣纸纸性纯熟细腻,水墨落纸如雨入沙。”宣纸用于书写绘画,既能以水导墨,又能以水抗墨,素有“墨分五色”之誉,即一笔落纸,“焦、枯、浓、淡、湿”跃然而显,浓淡清晰、层次分明、润墨均匀。宣纸受墨后不起皱、不变形,能够层层加墨,浓淡笔痕不对流,保留浓淡笔触,富于立体感。无论是泼墨、破墨、积墨、水墨等各种技法,都能在宣纸上表现出“韵”味来。宣纸自古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写字骨神兼备,作画神采飞扬,具有百折不损、墨润万变、不腐不蛀等特点。在这里我们终于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宣纸的这些特点,每一张纸上的墨迹与颜料都将我们带往创作者的身边,让多年后身处作品旁边的我们感受到他们当时创作的心境,也让我们领悟到艺术的魅力。
接下来我们去到“三丈三”巨宣车间,仔细浏览了一整套宣纸的制作流程。在这里我们了解到宣纸的制作,以榆科落叶乔木青檀皮和精选沙田稻草为原料,并将其分别制成皮料浆和草料浆,然后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添加进用猕猴桃藤汁做成的纸药,抄制出不同品种的宣纸。整个生产过程有一百多道工序,而要掌握这一套复杂的技艺,不但需要靠师徒之间的传承,还要靠制作者自己长期的实践和体悟。宣纸在制作之前,要经过一道皮料制作的工序和一道草料制作的工序。其中皮料制作主要指对檀皮纤维等制纸原料的加工,其中又包含了三十多道烦琐的小工序,如剥皮、踩皮、摊晒成燎皮、鞭皮洗皮、漂白成檀皮纤维料等。草料制作工序则主要是对水稻草等草纤维进行加工,其中包含了约二十道小工序,如选草、切草,捣草、反复地蒸煮与日晒等直至最终漂白成草纤维料。这两道工序完成后,便可以为制作宣纸进行配料,即将檀皮纤维料与草纤维料按以定比例混合。所需纸品类别不同,所配制的比例也会有所不同,配好的料需要再经过筛选、打匀.洗涤等,最终制成一种混合纸浆。将这种混合纸浆配上适度的水,再配上加入了猕猴桃藤汁的胶,然后再经过捞纸、压榨和焙纸,整套工序下来,纸的好坏和洇墨效果等都已经基本确定下来,成为宣纸的原纸。但作为商品的宣纸仅如此还不够,成品的加工宣纸,其标准要求也很高,不但要求做到纸质绵韧,手感润柔,纸面平整,有隐约的竹帘纹,还要使切边整齐洁净,纸面上不能存在褶子裂口、洞眼、沙粒和附着物等瑕疵。因此还需要对已经成型的纸张进行逐以的辨别和挑选,再将选中的纸张剪去毛边,加上印刷、过矾、打磨、包装等,才能够成为享誉世界的宣纸。正是有了如此繁杂的流程,才让我们感受到制作宣纸的不易,也更加钦佩这些传承宣纸制作工艺的匠人们,是他们在替我们坚守着这份流传已久的宝贵财富,也是他们在替我们坚守着这份文化自信。
当还沉浸在这份技艺带给我们的震撼时,时间也在一点点流逝,我们简单吃了午饭后又继续完成我们排好的计划,我们还采访了匠人曹等平先生,曹等平先生向我们介绍了关于宣纸的制作,在与曹等平先生的对话中我们得知制作宣纸的工序繁多。当然也提到了关于宣纸造纸的历史小岭曹氏,是宋朝末年,从外地迁往泾县的。已有数百年造纸历史的宣纸,在曹姓手中有了一次破茧成蝶,造纸的秘密在泾县人眼里有了更独到的解读,品质最终走到了上乘。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韵清墨晰、耐得住时间的侵蚀等诸多优良特性,让人啧啧称奇,仅凭语言无法穷其奥义。纸中之王的地位就此奠定,至今难以撼动。从此,宣纸就和书画者一起散发着永远的诗意。今天,大山里的人们依然在续写着它的传奇。
两天的三下乡暑期实践就这样结束了,通过本次团队实践活动,大家深刻了解到宣纸不是一个简单的手工制品,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背后更承载着许许多多匠人的坚守与求精。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理应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深刻学习非遗传承人身上的匠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493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