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弘扬共青团精神,让更多同学更好认识团,学习团优秀的精神,通过探访红色基地,了解团史发展,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星火传递,筑梦丹青”团史普及宣讲团积极开展了团史宣讲活动。2022年7月5日下午,宣讲团小分队探访了常州瞿秋白纪念馆并进行宣讲。
7月5日下午,团史普及宣讲小分队来到了位于江苏省常州市的瞿秋白纪念馆,共同感受瞿秋白“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的开拓与献身精神。瞿秋白纪念馆是常州地区唯一的一家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人物类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全面收藏、陈列、展示瞿秋白同志业绩、研究瞿秋白思想,弘扬瞿秋白精神的专业馆。今年修葺一新后重新开放的瞿秋白纪念馆,由故居、纪念馆和怀霜社三部分组成。
团史普及宣讲小分队步入故居祠堂,映入眼帘的便是古铜色的瞿秋白石膏像,塑像后面有两句诗:“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这首诗正是他在常州生活期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短暂一生的追求与写照。瞿秋白于1899年在常州出生,他的革命生涯开始于参加五四运动。宣讲团队员们在馆内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观看了瞿秋白主持的八七会议视频。当时他只有二十八岁,代替陈独秀成为党的最高领导人,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100年前,他怀着“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的初心,奔走东西、上下求索,作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他是中国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实况的第一人,也是系统向中国读者介绍马列主义文学艺术理论的第一人,他创办的《热血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张日报。
瞿秋白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文学家和宣传家。毛泽东曾高度赞扬他说:“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宣讲团的队长向其余队员们介绍着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展馆的墙上,有一张瞿秋白的照片。在馆内相关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小分队了解到这张照片摄于1935年6月18日。当天,瞿秋白一边唱着《国际歌》,一边走向刑场。到达罗汉岭,他盘膝而坐,最后说了四个字:“此地甚好!”饮弹洒血,英勇就义,年仅36岁。在参观途中小分队偶遇同样前来参观的游客,并对其中几名游客进行了采访。“我记得瞿秋白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思路已经在青年时期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初步,无从改变。’一百年前,许多和他一样风华正茂、心怀天下的年轻人,都义无反顾地投入了中国革命的洪流。”其中一位游客这样说道。
宣讲小分队通过馆内的文字、图片和实物全面地认识到了这位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在大致参观完纪念馆后,宣讲小分队主讲人王逸秋先是在纪念馆门前介绍了瞿秋白这个伟大历史人物的重要地位,随后步入馆内,进入瞿秋白故居的卧室内,借着旧物怀念并讲述了瞿秋白的感人事迹,她讲到:“在故居中,安放了100多件家居和生活用品,都是按照瞿秋白先生当时的格式征购或仿制,并按照原样陈列。在瞿秋白被拘捕后,据当时天津大公报报道说,记者曾赶往瞿秋白被拘捕的卧室,见到他正在书写“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的辞世绝笔。”最后主讲人王逸秋立于展览大厅,讲述了瞿秋白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与强大内心。在她的宣讲中提到纪念馆展厅中陈列着一张珍贵的照片——《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部分代表合影》,那是“常州三杰”中的瞿秋白和张太雷唯一的合影。1921年5月,瞿秋白和张太雷在莫斯科重逢,张太雷介绍他加入共产党。同乡、同学,又成为革命同志,两人留下了珍贵一刻的合影。主讲人王逸秋宣讲的最后指出:“此次探访瞿秋白纪念馆,不仅详细了解到瞿秋白的生平、历史,还感受到了近百年前那颗炽热的心。”
“正是因为瞿秋白对寻求光明的坚信,他才不会屈服于敌人,甚至不屈服于自身的缺和弱,拿解剖刀来解剖自己的灵魂。” 这就是主讲人王逸秋想要表达的思想,在瞿秋白纪念馆不远处,就是新落成的常州青年广场,“未来属于我”奔马雕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新一代常州青年正在这位百年前的青年精神指引下,创造属于这座城市的新的荣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42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