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文件中,多次强调非遗与现代教育的有效结合,高校要扛起非遗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担。6月底,长沙学院外国语暑期实践团先后调研了华夏剪纸博物馆、雨花非遗博物馆、市非遗展示馆三个地点,并针对剪纸普及度问题进行了街头采访。作为英专生,我们基于湖湘剪纸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需要,积极探索着“外语”+“新媒体”的社会实践新模式,只愿尽我们所能让湖湘剪纸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让世界听见湖南声音。
非遗学习,步履不停
作为湖湘学子,我们慕名来到长沙望城华夏剪纸博物馆,拜访了剪纸非遗传承人秦石蛟老先生。在博物馆负责人秦求的介绍下,我们对场馆来源、场馆楼层陈列概况以及场馆运营现状有了大致的了解。跟随博物馆负责人秦求的脚步,剪纸世家世系图与一系列剪纸作品映入眼帘,我们明白了秦石蛟爷爷在剪纸世家居于核心地位以及博物馆在国内剪纸领域的不可忽视性。粗犷型、工细型、打毛型、剪花娘子库淑兰、天下第一打毛高手栾淑荣……博物馆负责人秦求详细讲解了民间传统剪纸的7种类型以及民间剪纸艺人的创作经历,“能创作出如此精细的作品真的太厉害了!”我们感慨连连,既为一幅幅剪纸作品里峰回路转的线条而惊叹,也折服于剪纸艺术家们坎坷沉浮的人生境遇与对剪纸的满腔热爱。
紧接着,我们顺利抵达了长沙市非遗展示馆。刚进场馆,望城的大型剪纸作品《烟花闹春》便吸足了眼球。红红火火的闹市,接连着五彩缤纷的夜空,在天地之间交织出一片流光溢彩,令人流连忘返。熠熠生光的天空,有浓浓年味在涌动。来到展览区,扫描剪纸作品旁的二维码,一行古典大气的灰字“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收入眼底。此网页涉及望城剪纸的概况、代表性传承人以及部分民间剪纸艺术作品。《鹊立花枝》、《龙舞太极》、《七鸭游湖》……中国人视觉里的一切吉祥符号似乎都能在剪纸作品中找到。“放大图片,剪纸的纹路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实在是太厉害了!”我们感慨道。在技术加持下,一张张彩纸化作花鸟虫鱼、阆苑琼阁的魔力能被更多人所发掘。
非遗街采,明晰困境
除了参观剪纸博物馆,我们还在四方坪和月湖公园对不同年龄段的居民进行访问调查。采访过程中,洪西小学的某位学生指出学校未开设有关剪纸的艺术兴趣课程;一位20出头的年轻人表示平时玩社交媒体时,不太会关注剪纸这类文化;一位爷爷表示自己的母亲有剪纸经历,但只会一些基础的剪纸。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在新媒体大数据火热发展的趋势下,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快文化代替了传统文化,湖湘文化的影响力渐渐被网络文化盖过,剪纸的传播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剪纸与教育的融合度也十分欠缺,剪纸与生活存在较大的距离感,因此年轻一代很少关注这类传统手艺。同时,年长一代也因过长时间未接触剪纸而手艺遗失,并且对于剪纸的认识多为实践层面,掌握的理论文化知识较少。
我衷心希望在未来,剪纸能走进课堂,走进生活。社区或志愿团队可以组织更多有关剪纸的休闲娱乐活动,这样无论是青少年还是中老年都能有机会重拾湖湘剪纸这一传统文化。
非遗未来,春山可望
我们深感非遗文化如要追求长足发展,势必要搭上互联网和科技化的快车。秦求作为湖湘剪纸艺术家秦石蛟老师的后人,在与我们交谈过程中,她提到了博物馆目前遭遇的困境——受限于场地和硬件设备,博物馆在接待讲解方面较为短缺,而疫情影响也导致了博物馆在开展进校园活动时受到了限制。
“我们很愿意并且也需要和你们这样的大学生接触,”博物馆负责人秦求赞许道,“青年学生的智慧能让剪纸等非遗文化焕发生机。”为纾解博物馆面临的困难,我们在后续时间内,除了制作双语视频助力湖湘剪纸文化传播,也将继续和华夏剪纸博物馆合作并联合学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剪纸协会等团队,为其提供多语讲解志愿者,制作多语宣传手册、二维码讲解及AI云游博物馆等。只有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引入多样的科技手段,才可以更大限度地保护和传承各种非遗项目。
剪纸艺术是我们日常生活、节日欢庆、人生大事中的常客,传承剪纸、传播剪纸文化就是在守护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而湖湘剪纸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我们的本土非遗文化,我们更有义务去传承和宣传。“英”为相遇,纸海拾“遗”,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应主动肩负起非遗传承与传播的时代重任,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书写动人的青春篇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138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