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大秧歌,在当地也称“唱秧歌”、“跑秧歌”、“扭秧歌”、“逗秧歌”,它集歌舞戏于一体,是一种带有简单情节、唱舞小戏的广场艺术形式,并且于2006年胶东大秧歌被国务院评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理工大学“瀚海·筑梦”社会实践团依据王家泊村人口特点开展“舞动新农村”秧歌教学培训活动。
7月20日晚,山东理工大学“瀚海·筑梦”实践团队在实践地海阳市王家泊村结束了当天的支教和卫生清理工作后,与当地村民一同拿起鼓槌,舞起彩扇,跳起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胶东大秧歌。
由于实践团队员第一次接触胶东大秧歌,队员们对于鼓和镲等乐器不熟悉,对大秧歌队伍里各种角色不了解以及对各种角色的分工不清楚。队员们为了探析到关于海阳大秧歌的更多信息,在排练的间歇也顾不上休息,虚心向当地前辈请教。
在胶东大秧歌中,乐大夫是整场大秧歌中最为重要的角色。实践团第一次表演大秧歌当地前辈便让队员们担任此角色,可见他们赋予实践团的极高期盼和信任。前辈们介绍到:“乐大夫是扮演给老虎拔牙的一个角色,所以乐大夫必须强壮、矫健,走路要有架势,一个好的乐大夫没个三五年是练不出来的。”
除乐大夫外,重要的角色还有箍漏匠和王大娘等。王大娘是玉皇大帝女儿私自下凡所变;箍漏匠为南天门土地神所变,受玉皇大帝之命,捉拿王大娘归天;二人既可串街走阵,又可单独表演。
秧歌队伍中最多的角色还是舞队,海阳秧歌舞蹈动作的突出特点是跑扭结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动,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泼大方;男性颤步晃头、挥臂换肩,爽朗风趣。队员们在众位阿姨的带领教导下从走步开始学起,到耍扇,到抖肩,最后在锣鼓声中可以徐徐前进。虽然汗水湿透了实践团成员头发与衣衫,但队员已被传统文化的魅力所深深吸引。
这只是实践团队员们接触海阳大秧歌的开始,希望队员们在之后的大秧歌学习过程中再接再厉,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1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