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钱”容易,“扶贫”难,“精准扶贫”更难。为进一步了解太和县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7月21日,合肥工业大学食品学院赴太和县科技支农帮扶团深入太和县郭庙镇花木基地产业园进行参观调研。
实践团队参观调研郭庙镇花木基地产业园时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叶鹤飞 提供
郭庙镇花木基地产业园占地3000余亩,是一个面积广阔、设施完善、投资巨大的综合花卉基地,已成为阜阳市花卉种植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该产业园深入落实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将扶贫工作与当地花卉产业密切结合,极大助力当地农民林农致富。
“来来来,这么热的天,快进来尝一尝我们的麒麟西瓜!”
一进产业园区,当地村干部就热情地迎了上来,将队员们招呼进大棚,为每位队员递上一大片鲜红的西瓜。甜美、爽口、冰凉的西瓜让队员们赞不绝口,这时村干部自豪地介绍起这一产业园特产:麒麟西瓜。在郭庙镇特有的生长环境和土壤以及日照等条件下,这一经培植的科研新品种,因周期短、口感好、效益快的特点,成为当地产业园的主要种植种类,远销外省,极大带动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成为脱贫一大法宝。
此行,实践队伍主要实地考察了本四花卉家庭农场——这是第一批入驻园区的,专业从事花卉育苗、种植、销售的综合性花卉企业,经营绿萝、红掌、白掌、文竹、多肉、长寿花等60多个花卉品种。据了解,当地政府与该企业合作,推出贫困户定点种植责任制度,邀请所有贫困村民来承包企业下属的大棚区。村干部介绍:“这项制度的实施,使贫困人口借助自己的劳动获得稳定经济收入,维护了他们的尊严,解决了附近村民就业问题,也为美丽乡村行动增光添彩。”
村干部为队员们介绍企业发展现状及政府扶贫政策。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叶鹤飞 提供
“只要能带来技术,帮大家赚更多的钱,我们愿意出高价请技术人员。”
在详细讲解产品种类,生长环境,收获周期及产地划分情况后,负责人向队员们分享了花卉种植的经验心得,以及未来发展的规划愿景。“现在的规模远远不够,”负责人说,“我们要发展的更快,需要有专业人才的帮助;只要能带来技术,帮大家赚更多的钱,我们愿意出高价请技术人员。”
要想实现“将花卉苗木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努力将郭庙镇打造成皖北及中部地区有影响力的花卉苗木之乡”这个目标,科技不可或缺。现在的产业园建设,基础设施已经完备,但是企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着大规模种植技术落后,产品成活率有待提高,网店销售模式不足等问题。尽管目前公司已经以10-20万的年薪成功聘请到几位技术人员,仍然不能满足公司提高竞争力的需求。负责人期待队员们在校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将来能够走向广阔的农村产业,为农村的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负责人介绍产品生长情况及其与科技的联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叶鹤飞 提供
“现在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在大棚中,一位发如银丝的奶奶对着正在进行调查问卷的队员如是说。“以前,一瓶香油循环用一年,半斤猪肉就可以过一个好年;而现在,在平时生活中,鸡鸭鱼肉我们也不稀奇了。”大棚中工作的她,现在不用下地劳作也可以拥有稳定的收入。
通过与村民们的交流,队员们了解到: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金融、产业、教育、医疗和社会五个方面的优惠政策,为村民的生活水平带来天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农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子女有就近的学校上学,就医时有政府的医保报销……一系列的精准扶贫政策,使得当地贫困户逐一摘掉贫困的“帽子”,居民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
奶奶对实践队员讲述扶贫政策为生活条件带来的改善。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叶鹤飞 提供
何为“精准扶贫”?那就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当地的综合态势,找到当地的发展致富的“命脉”,遵循客观规律将扶贫资金、资源用在该“使力”的点上,用在真正能为民带来增收的产业、实业上,走出一条符合当地文化、环境背景的特色致富路。食品学院赴太和科技支农帮扶团成员结合电商发展的时代背景,建议郭庙镇花木基地产业坚定现阶段的发展方向和角色定位,促进传统销售和电商技术深度融合,推动线下与线上结合,销售与生产结合,引领企业转型升级,抢占发展制高点,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和精准扶贫齐头并进。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科学发展。对一个贫困家庭来说,一次“扶贫补助”就是一次“输血”,如果没有“造血”功能,哪怕输入得再多的血,只要一旦停止“输血”,最终还只能是“原地踏步走”。因而这就需要执政者用智慧“精准”找到强大的“造血”源将其培养壮大,才能让贫困地区改变现状,迎来“春天”,达到共同富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1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