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祁门县特色戏曲——徽州目连戏,挖掘整理地方戏曲、俗语民谣、了解当地教育状况,更好地服务乡村语言文化资源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徽风戏韵”推普实践团于7月17日赴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古戏台和牯牛降风景区进行实地调研,并采访了徽州目连戏省级非遗传承人叶正初老师,共同探讨当地文化、旅游、教育以及非遗传承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当日上午,“徽风戏韵”推普实践团乘车到达了位于安徽省与江西省交界处的祁门县箬坑乡上汪村,目的是探访承载目连戏的物质文化遗产——古戏台。群山环绕的古老乡镇修建了许多当地人表演目连戏的戏台,这里的古老戏台相继上演着近千年传承不绝的古老戏曲——徽州目连戏。
实践队全体成员重点参观了嘉会堂古戏台,其建于清同治年间,现在已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进入嘉会堂古戏台,正上方横梁悬挂着“古韵新声”的牌匾,两边的对联写到“怒骂笑啼皆学问,悲欢归去尽人情”。乡民们在婚丧嫁娶等重要日子在戏台观赏目连戏,村子开会表决的时候,同样选择在戏台举行。古戏台几经修缮,保留了横梁上精美绝伦的古雕。
古戏台的对面则是当地的汪氏宗祠。叶老师告诉队员们:古戏台作为一种演出场所,不仅有娱乐功能,更有宗族教化功能。一方面可以维系宗族的血缘关系,徽州人讲究忠孝节义、尊祖敬上,演戏时打开享堂的隔门,可与祖宗同乐,使人感到宗族的荣耀;另一方面体现出宗族的威严。祠堂是执法的场所,通过演戏既处罚了违法和触犯村规民约的族人,由他们出资请戏班演出,又教育了全村人,起到警世的作用。因此在当地,祠堂和戏台均建在一起。
团队队长赵星月表示村落里有许多遗留下来的古老祠堂,当地人至今还保留着祭拜宗祠的习惯。古老村落依旧居住着许多淳朴的村民,也仍然承载着古老徽州绵延不绝的文化和记忆。
中午,部分同学抵达叶老师家中,向叶老师咨询了当地的教育现状以及普通话推广情况。叶老师表示现在的村里已经没有学校了,小孩们上学都要去乡里或者县城,授课也是普通话,这也是祁门当地积极响应国家推广普通话政策的一项举措。但仍有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当地老人对普通话的了解少和兴趣低,因此在推普实际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阻力。
团队成员杨晨瑞同学表示,推广普通话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村民明白说好普通话的意义,激发他们对普通话的兴趣,使其发自内心愿意说普通话。
当日下午,实践团队在叶正初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牯牛降风景区进行实地考察,感受“善为本,孝为先”的文化内涵。相传牯牛降苦竹林曾是山中劫匪驻扎之处,《目连戏》中《苦竹林》《劫富》等幕即是在此发生。
在牯牛降风景区,实践团队与指导老师朱怀谦老师会和,朱老师询问了团队行程及未来规划,强调团队安全注意事项,并于叶正初老师进行深入沟通交流。
经过此日实地考察与交流,“徽风戏韵”推普实践团对徽州目连戏的的人文地理及历史背景有了深入了解,并且得知了当前祁门县推广普通话的大致情况,实践团队也将就此提出合适的解决措施以进一步助力祁门县普通话推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108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