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们的双手浇灌艺术之花,用我们的心血铸造泥塑世界。我希望青年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走访旧址和研究毛主席泥塑像,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延安精神!”这是王文海先生对于青年学生的深切嘱托。近日,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树心向党,红色延安行”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延安市,采访“延安泥塑王”,做延安精神的传承者。
实践队通过访谈了解到,王文海先生对毛主席的敬仰可以概括为三段时期、三种方式:青年时宣传毛泽东思想,中年时成为小号爱好者,老年时成为被大众熟知的“延安泥塑王”。这些角色虽分散于三个不同的领域,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传承红色文化,不忘根基,厚植于民。
老有所为,不问前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身为最早一批的延安革命旧址讲解员,王文海先生始终带着纯粹的热情与专业的态度,传播红色革命文化,他说:“每讲一次,都是对我的鞭策”。背稿时的研究探索、讲解时的酣畅淋漓,群众的掌声是鼓励他前行的动力;普通话与英文讲解词的不断学习,次次讲解完毕后的仔细复盘、自主地钻研是促其进步的根因。面朝红日,胸怀红星,在正确理论的熏陶下,以“情”叙史,坚守纯真本色,在这里,他是历史讲解员、更是历史本身的修行者。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王文海先生带着创新的态度,开启泥塑创作之路,于泥塑而言,如何做到“越看越耐看”?王文海先生说了两个字“留白”,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所以创作大忌一成不变。追求神态而非比例,追求随心而非临摹,追求想象而非具象,看得多,心中自然有画面;做得多,手下自然有乾坤;但王文海先生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实践出真知”。他亲临敦煌,探索泥塑保存技巧;他把握机遇,聆听艺术教授讲课;他说艺术来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以浓郁的求知欲去探索解答一个一个的小问题。“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泥土是他的珍宝,是需要反复琢磨的珍宝,在这里,他是泥塑艺术家、更是艺术本身修行者。
“与世无争,知足常乐”。王文海先生说,延安人民是他的伯乐,他也有自信成为人民的“千里马”。十年磨一剑,他带着纯粹的思想在实践中“艰苦奋斗”,小小的房间,堆着一摞一摞从山上背来的泥土;小小的雪糕棍,承载着“以为妙绝”的手艺活;缠满胶布的小圆板凳,以数量的叠加成了“伸缩椅”,面朝黄土,抬头即是高山与蓝天,日月与星河。这小小的房间,见证了数万次的打磨抛光,数千尊泥塑背后是数千次的想象与思考,泥塑出的毛主席面容慈祥,神态逼真,领袖风范下更多的是淳朴与为人民服务的深切情怀。
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如果说初心是一把指引方向的剑,那么热爱就是支撑坚持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实践队队员朱琳琳问及王文海先生为什么能热爱、坚持一件事情这么多年时,他说:“这要感谢国家培养了我;感谢毛主席思想对我的指引,让我有了坚定的信仰和信念;感谢现在幸福安逸的时代,给我提供了环境和条件,让我能有机会专注于创作,最让我感激的是那些一直以来喜欢我,支持我的人,我从那里获得了极大的动力和肯定,他们激励着我不断往前走,不断打磨更多更有意思、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我从人民那里也获得了基本的经济支持,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实践队员刘瑜感慨道:几十年光阴流转,他从无名之辈再到如今名扬海外的艺术家,理想在变,但是初心如磐。如果说王文海先生是一匹千里马,那喜欢他作品的人民就是那些难得的伯乐,相互给予,相互成就。他说:“我只希望让毛主席雕像能够走进千家万户,只要是真心喜欢他的人,我可以卖非常低的价钱,免费捐赠都可以,我还希望具有中国代表性的东西能够亮相世界舞台,被更多的人看见。”他将根深深扎在人民和时代的土壤,从人民中汲取灵感和动力,最终又回馈于人民。
许多年的坚持也让王文海先生因为长期低头出现了颈椎问题,于是他又重拾中年时的热爱,吹奏红色歌曲,抒发他对毛主席的追思和敬仰,他说不论什么形式,只要尽一份力,殊途同归。
最后,王文海先生回顾年轻时吃过的亏,审视当下,寄语实践队以经验和启示:“希望你们永远如现在这个阶段一般清澈纯粹,要勇敢地寻找你的热爱和信仰,人一旦有了信仰,就有了余生的方向,活着才有了意义。同时,也希望你们珍惜来延安的这一趟,好好学习延安精神,开阔眼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实践队员纷纷表示:王文海先生就是我们人生路上的一束光,为我们拨开迷雾,指引方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即使我们无法抵达他们那般精彩的人生,但冀盼我们能够从他们的人生经验中有所启发。
通过此次专访,实践队深刻感悟到以“泥塑王”为代表的老一辈人民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对延安精神的传承践行,并汲取了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队员们定会将此次访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理想信念,传承延安精神,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07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