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了解学习革命摇篮井冈山的历史征程,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小我融入大我·青春告白祖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前往江西省井冈山市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黄洋界与茅坪镇坝上村,八角楼,井冈山博物馆进行实践调研。
社会实践队在吃完早餐之后,乘坐中巴前往烈士陵园。纪念堂大门上挂着彭真委员长1987年为烈士陵园题写的“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横幅。在纪念碑前,实践队队员们全体进行三分钟默哀,并进行了入团和入党誓词宣誓。参观完纪念碑后,顺山而下,来到井冈山雕塑园,园内共安放有19尊革命烈士和先辈的雕像。来到这里,队员们感慨万分——很多烈士牺牲时只有二十多岁,他们为了未来更美好的生活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身为青年的我们如果能继承和发扬井冈山先辈艰苦朴素、英勇奋战、不畏牺牲的光荣传统和革命斗争精神,那么还有什么能困难能打倒我们呢?在这里,实践队队员们深刻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并决心积极投身社会建设,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献出自己的力量。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井冈山烈士陵园合影留念
黄洋界海拨1343米,这里峰峦绵延起伏,地势险峻,气象万千,时常弥漫着茫茫的云雾,又好像广袤无垠的大海,所以又名“汪洋界”。“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盾。”这首《西江月 井冈山》是毛主席在井冈山写的。学过这首词的队员在路上讨论井冈山黄洋界战斗的情景,当时红军在井冈山是怎样干革命的呢?在挑梁小道上,刘老师给队员们讲述了朱德的扁担的故事,在营房面前,大家一起歌唱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纪念碑的面前,实践队朗诵了《西江月 井冈山》。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其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实现小康,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下午指导老师在八角楼讲述了毛主席和一根灯芯的故事——井冈山时期,在晚上毛主席点灯可用三根灯芯,但为了省油,他坚持只点一根灯芯。警卫员非常担心他的视力,每到天黑点燃了三根灯芯,可毛泽东一进房,就悄悄挑灭两根。并告诉警卫员应该一视同仁,给他也是点燃一根灯芯。就是在这一根灯芯的微弱光亮下,他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等篇章。队员们从故事中感受到毛主席的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意识到要向毛主席学习的东西有很多,不光是学习毛主席的革命思想和革命精神,也要学习其高尚品德。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八角楼以及指导老师讲述相关知识
实践队在坝上村给村民宣传防诈骗和防溺水的相关知识,在此期间,遇见了李筱甫的后代李祖芳老先生,他为队员们讲述了他的曾祖父李筱甫送白马的故事——1927年10月,毛委员在坝上养伤,住在李筱甫家里,临走时,李筱甫将一匹白马、600块银元、20担菜籽和36担稻谷赠给毛委员,其做出了巨大贡献,给予了红军极大的支持。李祖芳老先生热情地带领实践队走遍整个坝上村并讲述了诸多革命小故事。他不仅讲述了其曾祖父送白马的故事,还讲述了潘冬子送盐的故事——红军在此期间,敌军在山脚设置了关卡,对红军进行重重打压,很难将盐送至红军手里,潘冬子想了一个办法来通过检查,他将水灌进有盐的竹筒里,之后盐化成了盐水,再把盐水倒在自己的棉衣上。就这样突破了难关,将盐送至红军手里,解决了供给问题。听完李先生的讲述,队员们都思绪万千,老百姓和红军同心协力,红军已深获民心。身为党员的李祖芳先生对待实践队非常亲切且热情,他迫不及待想把自己知道的知识传授给我们,他还告诉我们:学历固然是一部分,首先必须得学会做人,就算学历很高,做人不行也是白搭。队员们都表示非常的赞同,也打心底里对老先生表示崇拜和敬佩!
图为实践队成员拜访李祖芳老书记
第二天早晨,实践队前往井冈山博物馆,其系统、全面地记录了中国工农革命军从1927年9月到1930年期间的整个过程。每一个展厅都标志着那一段充满硝烟的历史,脚下的这片沃土,是几十年前是无数战士走过的土地,如今这里的温暖美好,也是由那些志士们的血泪浇灌而来,在这里,队员们满怀感激,带着一腔赤诚向革命烈士们问好。
井冈山之行到此圆满结束,队员们纷纷表示虽然很累但是收获颇丰,意识到青少年应该接受爱党爱国教育,明白历史伟人的艰辛,是他们的艰苦奋斗才换来了现在的幸福生活,使中国从受人奴役变为人民当家作主,一定要将井冈山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彻于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献出自己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065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