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传承民族技艺 探寻蓝白之美

来源: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作者:中南大学赴云南省

传承民族技艺 探寻蓝白之美

继国家推出《“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后,响应非遗保护号召的人数持续走高,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优秀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中华民族共同发展的重要性。2006年5月20日,白族扎染技艺作为云南省大理市地方传统纺织品染色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研究活态性理论对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适用性,利用新媒体结合文创设计制作,促进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中南大学赴云南省大理市周城文化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于2022年8月开展线上综合性实践活动。

鉴于当前疫情形势较为严峻,实践团决定放弃原先线下活动部分,将实践活动全部转至线上进行。实践团负责人王亚芳依据本次实践目的以及成员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任务分解,裴一斐负责制作调查问卷并收集相关数据,以期调研大众对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了解程度,同时整理并研讨扎染与服饰结合的相关资料;陈信燃负责制作扎染相关知识PPT及视频,通过特定渠道进行宣传;关天昊负责公众号运营,其间配合活动进程发布推送;王子裕负责记录实践活动、撰写稿件,进行新媒体宣传。

深入调研,聚焦非遗宣传

“一切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8月12日到18日,中南大学赴云南省大理市周城文化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了为期8天的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大众对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了解程度。据调查:目前人们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相对较少,大部分人倾向于通过互联网或新闻报告进行关注,可见新型媒体是较为有效的宣传形式。约95%的调查对象表示保护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有必要,然而仅有极少数受访者满意当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这正是问题所在,群众有了解和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愿望,可是宣传创新方面出现了断层。针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也正是本次实践的重要内容,实践团将以白族扎染为例,通过各种新媒体手段向大众普及相关知识,以期激发群众对此的兴趣,达到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目的。

全面探访,寻溯白族扎染

“巧手扎锦绣,靛蓝染春秋。”8月15日21时,中南大学赴云南省大理市周城文化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白族扎染宣讲会议,会议由实践团队安全员陈信燃主持,团队全体成员参加。会议分别从历史渊源、工艺特征、工艺流程、传承保护四个方面对白族扎染展开介绍。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唐贞元年间“裙襦鸟兽草木”的舞衣、明清洱海卫的红布……白族扎染的蓝白之美从中国历史各个时代折射出光芒,贯通古今。这种辉煌与扎染的工艺特征息息相关,大理白族扎染工艺是由手工针缝扎,用天然植物染料反复浸染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由于主要染料是板蓝根、大黄、紫草等中草药,所以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该技艺利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造成染色的深浅不一,形成不同纹样的艺术效果,能产生朦胧流动的风格和回归自然的美。会议期间,团队成员惊叹于扎染技艺的神奇,更加坚定了传承如此瑰宝的决心,该宣讲会议也为之后各项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方圆绮错,极妙穷奇。”8月19日,中南大学赴云南省大理市周城文化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就扎染技术与现代服饰方面举行研讨会议。在裴一斐的讲解下,团队成员对诸如针缝法、满针法等扎染不同的工艺技法以及对应效果拥有了系统性的认识。与以写实二维图案的传统扎染相比,现代扎染在保留原有优势特色的基础上,拥有更个性化、更多元化的表达方式,这显然与时代风尚相符。其中,注染工艺的应用,赋予创意服装源于传统而又与时尚紧密结合的新外观,使用此技艺的作品,彩墨交融、层次丰富,表现出极强的个性化和时尚创意,同时也适合工业化批量生产。这样的应用趋势也让实践团看到了传统技艺蕴含的无穷潜力,为团队未来更进一步实践指明了方向。

“薄如烟雾,轻若蝉翅。”8月22日,中南大学赴云南省大理市周城文化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在经过宣讲与研讨会议后,结合线上素材,由陈信燃负责制作了相关介绍视频。该视频不仅涵盖传统白族扎染的基础知识,也涉及了现代扎染的创新内容,拥有较强的艺术感与纪实感,是实践团队根据本次线上实践内容总结延伸的产物,展示出当代青年大学生发掘民族瑰宝、弘扬非遗文化的魄力与决心。

承古启今,传扬民族之美

“苍山洱海蕴蓝白,浑然天成软青花。”白族扎染质朴自然、清新淡雅,鱼子缬、玛瑙缬、鹿胎缬等近千种纹样是白族人民勤劳善良、纯洁乐观等美好品格和独特审美情趣的综合体现,时至今日,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蕴含着天人合一古老智慧的生活方式。中南大学赴云南省大理市周城文化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经过本次活动,对于白族扎染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团队意识到:自诞生至今,白族扎染跨越千年岁月,经历时代洗礼,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在时代浪潮中,当代青年大学生能做的便是将此民族瑰宝以新的面貌、新的途径传承发扬,让这一根植于人民、根植于生活的古老技艺在数字化的今天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得以传承与发扬,让独特的民族之美汇入中华民族的大合唱中,奏响文化强国的时代乐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06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参观九一八纪念馆有感

假期期间,我来到了“九一八纪念馆’,使我这个没有机会去亲身经历这些事变的幸运儿,有机会去亲眼目睹革命先烈的不屈与侵略者的狰狞面孔。那些革命烈士,为了革命,不怕严刑拷打,不怕…… 丰淑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查看全文 >>

参观沈阳918历史纪念馆,勿忘国耻,砥砺前行

2024年1月27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花园宝宝实践队前往辽宁省沈阳市九一八历史纪念馆参观。此次参观旨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学习红色故事、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并向社会传递红色火…… 杨雪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查看全文 >>

渔石俱进实践队赴青岛积米崖码头进行渔业调研

导语:2023年7月21日上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渔石俱进实践队前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积米崖码头进行社会调研,深入了解当地渔民生活和收入水平、渔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此次调研旨在为调研…… 李悦铭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查看全文 >>

筑梦“蓝色粮仓”:探索青岛渔业发展之路

靠海吃“渔”,资源使然。海洋自古以来就是我们重要的食物资源宝库,作为沿海城市,渔业是青岛的优势。为探索青岛渔业发展和渔民生活,了解海洋传统产业改革和升级,提高社会对渔业渔民…… 杨丽婷 李悦铭 石一曼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查看全文 >>

走进渔村码头 调研青岛渔业建设

为了解青岛市渔业发展现状,正确认识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渔石俱进实践队于7月20日和21日前往积米崖、台西头村进行实地调研,并走访了当地海洋局,与各科室人员进行…… 孙小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查看全文 >>

深入“蓝色粮仓”——探索琅琊镇渔业发展之路

靠海吃“渔”,资源使然。海洋自古以来就是我们重要的食物资源宝库,作为沿海城市,渔业是西海岸新区的优势。为探索琅琊镇渔业发展及渔民生活,了解海洋传统产业改革和升级,提高社会对…… 杨丽婷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查看全文 >>

渔石俱进实践队赴青岛西海岸海洋发展局进行渔业调研

2023年7月21日下午,渔石俱进实践队前往青岛西海岸海洋发展局开展渔业调研活动。该活动旨在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与海洋发展局的交流合作,为优化渔业生产模式和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参考…… 李悦铭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查看全文 >>

琅琊台台西头村渔业蓬勃发展,展望光明未来

2023年7月20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渔石俱进实践队前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琅琊台台西头村进行采访。此次采访旨在了解当地渔业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实践队队员与台西头村的村长…… 郭子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革命馆里话初心,奋斗路上正青春: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5

学雷锋系列活动三月的春风,带着温暖与希望,吹拂着大地,也吹响了传承雷锋精神的号角。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

“名郡植春筑福庭”——“美化环境,共享健康” 名郡社区卫生行动

为营造整洁、卫生、健康的社区生活环境,团支部组织团员们对名郡荷塘社区环境进行了清理。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

仁心续火承先志,碧波芳草筑安康: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5

为将健康知识和服务送到社区居民身边,2025年3月15日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5+3”一体化)2023级志愿服务队第二小分…

清明追思,大爱永存 ——皖南医学院红十字协会举办清明节缅怀遗体捐献者活

为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倡导遗体捐献事业的社会价值,清明节前日,皖南医学院红十字协会在皖南医学院遗体…

郑州财经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秋实班”学员赴河南省团校参观学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

最新发布

三下乡班主任心得
成为班主任,其实是意外的更是惊喜的。在短短14天里,我们不仅仅只扮演老师的角色,我们更像朋友、姐姐、“妈妈”。从开营前一个一个联系家长通知学生消息开始,我知道我身上多了份责任,我需要保障学生在校…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深入乡村“探寻红色足迹,品味峥嵘岁月”暑期社会实践团在黄麓镇
黄麓乡镇悟振兴:赓续红色血脉,厚植为民情怀7月19日,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探寻红色足迹,品味峥嵘岁月”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巢湖市黄麓镇,在董保磊老师的带领下,团队参观了张治中故居和李克农故居。黄麓镇…
建设乡村宜居家园,青年在行动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建设美丽乡村,实现生态振兴,2022年7月20日,新乡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豫”见青年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关于城乡规划影响因素调研实践团前往南阳市八里桥村进行社会实践,用自…
探寻乡村变化,助力乡村振兴
2022年8月3日,新乡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遇“豫”见青年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关于城乡规划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调研实践团的实践成员前往河南省南阳市八里桥村进行调研,具体了解八里桥村的发展变化,通过…
夏日支教行,梦想留心中
夏日的傍晚总是令人神往,夕阳的余晖倒映在天边,映照出绚丽的晚霞,不经意间,思绪随着余晖回到了美丽的府河镇,回到了下课和孩子们一起回家的路上,回到了与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教室。时间如白驹过隙,12天的…
汉学子三下乡:认识拐卖和欺凌,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本网随州8月15日电为了增强儿童们的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提高孩子们的自我保护能力,7月30日,武汉理工大学红心筑梦暑期实践队赴曾都区府河镇骆家河开展了一系列防拐卖防欺凌主题的课程,旨在引导孩子们预防儿…
武汉学子三下乡:以物理之奇妙,放飞孩子创造的翅膀
为了培养孩子的科技创新意识,增强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孩子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能力,7月27日,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红心筑梦”暑期实践队于随州市曾都区府河镇骆家河村委会开设一节物理实验课,带领…
观琅琊风景 品文化底蕴
滁州有“中国亭城”的美誉,亭文化是滁州文化最显著的标志和特色。滁州古亭始建于南唐、宋初年间,大都建在琅琊山主景区山巅或面向东南方向的高坡之上,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近千余年时间,特别是赞颂…
武汉学子三下乡:朗诵诗词,抒发爱国热枕
本网7月25日电为开展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抒发爱国热枕,武汉理工大学红心筑梦实践队赴府河分队于7月25日在骆家河村委会开展了“我爱你中国”朗诵课程,旨在弘扬爱国主…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践行“两山”理论,守护生态城市——垃圾分类调研团前往湖北巴东开展
8月7日,化工学院践行“两山”理论,守护生态城市——垃圾分类调研团在湖北巴东县铜鼓包广场开展志愿讲解活动,本次讲解由调研团成员汪婧负责,讲解主题为践行“两山”理论,守护生态城市。志愿讲解开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