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千年之经义,燃万古之明灯。数百年前,佛山彩灯闪烁于大街小巷。从前,一盏盏闪闪发光的佛山彩灯,照亮了劳动人民质朴的笑容与美好的品质;今天,作为中国民间彩灯的代表,佛山彩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映照出繁华的人世间。
佛山彩灯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佛山的民间艺术瑰宝,佛山彩灯有着 700 多年历史。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明代佛山已有“柚灯纱笼、沿途交映”的情景。但如此宝贵的佛山彩灯,在当代的发展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如今,各式各样的现代文化现象令人眼花缭乱,佛山彩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渐被人们遗忘,佛山彩灯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面临举步维艰的窘境。
为更好普及佛山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继承与发展佛山彩灯的独特非遗技艺,在本次社会实践过程中,粤灯溢彩队创新性地推出非遗彩灯课程,为顺峰学子讲述佛山彩灯的辉煌历史,带领学生走进斑驳陆离的光影世界,引导学生感悟其中所蕴含的精湛技艺与工匠精神,推动佛山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8月18日,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粤灯溢彩队于佛山市禅城区先锋古道梁园等地开始了以“顺发新芽展风采,以美育德树英才”为主题的社会实践。
学彩灯历史,品独特韵味。粤灯溢彩队队员王卓宁以时间为轴,带领同学们追溯彩灯历史,了解彩灯类型。气势恢宏的人物故事组灯、栩栩如生的彩龙、备受欢迎的灯笼无一不折射出手艺人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佛山彩灯的独特非遗技艺。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行走,披着彩灯的点点亮光,仿佛穿越回了数百年前。我们不禁想到,每逢春节、中秋节等佳节,家家户户门前彩灯高挂,荧荧灯光照亮了劳动人民家人团聚的幸福笑容。闲时农家夜,小巧的灯笼照亮正在打干农活的农夫与妇人,照亮孩子们嬉笑打闹的身影,托起一个家庭的未来。
佛山彩灯,生来就寄托了人民最美好的期望,蕴含着人民的智慧,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知根才能不忘本。优秀传统文化枝繁叶茂,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守文化的根,同时将其发扬光大。佛山彩灯是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浓厚的历史气息,这也让我们思考:这么美好精致的彩灯,我们青少年要怎么保护它?又怎么让它跟上时代脚步,在新时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粤灯溢彩队队员魏颖妍带来了她的答案——亲手制作彩灯,感受其中蕴含的独一无二的技巧与手艺。在实地调研中,魏颖妍亲自拜访了佛山彩灯市级传承人李文涛师傅并随其一起学习了制作彩灯的技艺。李师傅曾说过,现在传统的彩灯市场被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彩灯严重挤压,学徒也并不多,前景或许并不乐观,但他始终相信,佛山彩灯能够后继有人。与那些机器生产的彩灯相比,自己亲手做出来的彩灯是有温度、有感情的。与李师傅一样坚守的传承人还有杨玉榕师傅、唐洁容师傅等。每一滴汗水、每一次的细心绘画、每一天的精心扎制,数十年如一日的每一分努力如细沙般,堆砌起他们对佛山彩灯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坚守。
此次社会实践,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佛山彩灯所带来的视觉上和心灵上的震撼。既可小巧玲珑、随身携带,也可精妙地排列组合,组建为大型游行彩车,引人感叹。最让我们久久不能平复的,莫过于佛山彩灯手艺人的那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们是创新发展的“拓荒牛”,在坚守彩灯技艺的同时,也回应着时代的声音,赋予了彩灯具有时代特色的美丽外衣。他们是艰苦奋斗的“老黄牛”,与布料、灯链、金属打交道,精益求精地扎制出完美的彩灯框架,呈现出生动的艺术品。
本次非遗彩灯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向大家描绘了绚烂的光影世界,带领大家了解的彩灯的发展之路,也向大家传授了彩灯制作的基本方法。两个课时虽短,但意义深远。我能看到,同学们在聆听讲解时,眼里泛着求知的光。我能感受到,活泼的同学们在制作过程中逐渐表现出对彩灯的喜爱。我们与彩灯的情缘在每一次聆听与制作中延续。
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三下乡实践,我们在摸索中不断成长,过程中虽有磕磕碰碰,但最后也都化险为夷。在授课中,我们让更多人了解了佛山彩灯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也在制作彩灯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了肩上的重担。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有责任去守护好每一种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我们也要有信心,自己能够做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82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