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献礼二十大,砥砺报国实践行
——关于村民对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认知现状与满意度的调查
£王刘长(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2102班)
【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工作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依托,围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普及科学理论、宣讲形势政策、涵育文明乡风、服务群众需求,激发农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追求文明进步的巨大动能,推动“三下乡”提质扩面、提档升级,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要坚持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深化拓展“三下乡”活动内容和形式。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宝贵历史经验走进农民、深入人心。广泛开展迎接党的二十大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找准群众视角、用活各种方式,把庆祝建党百年激发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情传递下去。全方位推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造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品牌项目和精品活动,激发群众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梦想的动力和热情。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把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送下乡,充盈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扎实开展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培育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大力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促进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三下乡”活动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出台扶持政策,更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积极推动“三下乡”活动常态化,把集中示范服务活动和经常性工作结合起来,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升活动整体质量和社会美誉度。
【关键词】乡村发展 乡村教育 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引 言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二、目的与意义
(1)使大学生认识国情、把握政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大学生生活在宁静的校园内,有利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但是,长时间生活在象牙塔内的学子们难免会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多,对国情认识不够,对政策理解不深。“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园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同学们对社会有了较深的了解,才能真正达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目的。
(2)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下乡”作为社会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着眼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着眼于校园与社会相衔接,使大学生们得到一个学习和 锻炼的好机会,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了大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实际工作,它不同于 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实际的动手能力。这些活动无疑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
(3)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走向社会,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三下乡社会实践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学生下乡,一方面大学生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带到农村去,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多少提供了一些线索;另一方面,大学生到农村去,也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一个诉说苦情,发表自己观点的空间,让他们紧锁在内心的话语得到释放,这样一种社会实践,也为中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一些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送科技下乡,服务新农村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同时也增强了更多的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让更多的人开始加入到这样一个行列当中来,共同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这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拉动经济增长是很有意义的。
三、方法与过程
(一)调查人物
在本次调查中,问卷调查主要以湖北省黄石市金海开发区屋边村的村民为主要的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综合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双重结合,辅以文献法来从客观角度出发,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的分析。通过小队商议编制一套调查问卷——《被服务村民对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认知现状与满意度》。本次问卷共16道题,其中包含6道单选,9道多选题目以及1道简答题,题目分别从群众对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了解程度,群众从哪些方面获取“三下乡”活动咨询,以及所认为“三下乡”活动的意义和带来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调查,通过群众的不同看法来了解我们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带来的影响以及产生的问题并改进其方法,创造一个更为完善的“三下乡”活动体制。
(1)群众对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期望与评价:通过了解当地居民对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参与度以及调查了解当地居民对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的各种组织教育的期望和评价。
(2)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在群众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通过了解各地通过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科普课堂的召开是否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政府的推行力,是否造成了一定的负担,以及教育活动的展开对当地人们教育进行的改善程度。
2.个别访谈法:在发放调查问卷之后,小队成员将深入社会去寻找合适的访谈对象,主要以活动开展点的管理人员,活动开展点附近的居民,参与相关“三下乡”活动的志愿者以及学生,通过与其进行一个小型访谈活动,包括私下的交流之中,获取有关价值的资料,以此来深入的了解当地开展的情况,多角度的综合来看待“三下乡”活动开展对当地暑期教育的作用,深入的了解乡村教育事业建设的活动开展的困难和难度,拓展此次调查。
3.文献法:通过在网络上搜集有关样本来作为参考方向,了解教育帮扶活动在乡村教育中的一些基本作用,或者教育帮扶的案例等方面作为相关的研究资料,通过寻找相关的书籍来作为此次调查研究的研究基础。
(三)调查过程
本次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并与个别访谈法相结合,共发放192份问卷,总共回收192份,回收率100.0%。
(四)问卷调查的优缺点
优点:
(1)具有较高的效率
问卷调查使用非常广泛,因为其最大的优点就是简单易操作、经济节省开支。不需要调查人员入门入户的挨个调查搜集资料,可以采用团体进行的方法,也可以通过邮寄的方法发出问卷,或者刊登在报刊杂志上。
不但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还可以在短时间内调查到很多人,因此,问卷调查是具有很高效率的,适用于计算机处理数据,节省分析的费用和时间。
(2)具有客观性
问卷调查一般不需要在问卷上署名,报刊杂志和邮寄的方法也不需要署名,被调查者可以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和情况,如果调查问卷中有涉及到隐私问题的,署名的方式可能导致被调查者不愿意表达真实意愿,而非匿名状态下的问卷调查则可以无所顾忌。
缺点:
(1)缺乏弹性
大部分的问卷调查都是由问卷设计者预先设计好了回答范围,使得被调查者作答比较受限,可能会遗漏一些更多细致、深层的信息,对于复杂的问题,简单的答案并能够获取到需要的丰富信息。
(2)回收率和有效率较低
在问卷调查中,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有一定的比例才能让调查资料有代表性和价值,通过邮寄出去的问卷,回收率往往不高,因为其调查对象没有任何约束,如果不是自愿和自觉,那么往往收不回来问卷,这对调查样本造成很大的影响。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知:填写问卷的人群年龄大部分为19-40岁的青壮年人群,60岁以上和18岁一下的都比较少,中年人大部分为审生活经验丰富,且为屋边小学学生的家长,在面对“三下乡”活动开展期间,对其活动的理解更深,并且思想上更有探索精神,能够提出更实际、更有益的意见,可见问卷的调查结果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并且我们问卷中的41-50岁和51-60岁人群,大多是常年在乡村生活并不外出谋生赚钱的人群,与孩子相处时间更长,从生活方面出发,更能够完善我们活动开展时,对各个孩子的心身的了解情况提供建议,有助于活动开展时,对孩子们发生的情况提出解决方案。
知:填写问卷的人员大多是学生、工人和农民,是农村常见的职业组合,可见问卷具有受众普遍性。
通过本次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对象中有六成左右人对三下乡活动有一定了解或者非常了解,并参与了相关讲座活动或主动研究查阅过相关资料。剩下的人中大部分都是只知道有相关政策但是自己并不清楚具体的内容,还有4.17%的人从未听说过三下乡活动或者说对三下乡活动并不太了解。同时也说明三下乡我国的普及程度并不是特别理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参加三下乡活动,但是由于农村相关条件等因素,多数农村很少有机会或并没有成为大学生举行三下乡活动的地点,导致农民在三下乡活动中出现认知偏差。当地政府也要加大对大学生三下乡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当地中小学教学资源的关注。
知,大学生“三下乡”为当地农民带来的几点影响
(1)丰富了农民的日常生活,满足了农民精神文化需要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我国农村家用于文化娱乐的消费支出不断增长,人均每年已达70元。这充分表明,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广大农民群众的求知欲,以及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从实际情况上看,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发展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少数边远山区农民甚至很少能看到报纸、杂志。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们在“三下乡”活动中,把一台台精彩的文艺演出奉献给了农民,为农民朋友们带去了一部部好看且有意义的电影,送去了许多有价值的图书。在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中,大多数农民表示大学生的活动对乡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文化下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丰富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对于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采取了系列的举措,“三农“问题得到高度重视,农村面貌不断变化。但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进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收入,离不开政策扶持,更离不开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是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因素。据统计,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的占49%,,初中及小学以下的占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7%。通过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大学生的支教活动激发了当地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学生是当地的希望和未来的栋梁,带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水平,从长远上看是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文化水平。在“三下乡”活动中,大学生把文化科技卫生资源持续不断的带到了农村、带给了农民对帮助农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发展经济的能力和增收致富的本领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3)通过媒体报道,引起人们对落后地区的关注因为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所以也就成为了各地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通过媒体的报道,使越来越多的人们间接的了解到了“三下乡”地区的状况。引起政府和人们对当地落后经济和教育的关注,对社会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对农村发展出路的关注。
(4)促进当地新农村建设当前,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业特别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些地方还存在学生因贫困辍学的现象,校舍建设等教学设施不足。一些地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农民看病、就医难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比较突出。在这种形式下,大学生进行的科技下乡,文化下乡,卫生下乡活动,对于改善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改善农民群众生活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分析:通过我们的走访与调查,我们可以发现42.19%大学生对于三下乡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52.6%活动组织的人员数量存在过多或过少的问题34.9%部分大学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针对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首先在每次活动前仔细策划好每个组的人数,不能多也不能少,根据组内任务难度,适当安排人数。然后在筛选成员时应更加严格,考察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以及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如有条件可以请以前参加过三下乡活动的学长学姐为新报名的同学具体讲解三下乡活动的内容。
五、思考与建议
(一)思考
社会实践活动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新事物不断产生和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过程,认为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发展观是一定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人们思想观念层面的聚焦和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时期看问题,就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方式,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反复推敲,互相印证,而不是简单地只从一个方面刻板地考虑问题,更不自以为是,这使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由于生活阅历所限,对于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没有清晰的方向,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自身的认识与社会的实际相印证,让他更加清晰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发展的过程、发展的内涵,对于矛盾的理解更加深刻,他会将自身健康成长、自身价值的实现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同时,通过他们为农村带去新的风尚,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建议
(1)抱定宗旨。在实践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明确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事情。当这个答案然是多元的,但我个人反对为了评奖评优而实践。因为“追求成功,成功只会将你抛诸脑后;追求卓越,成功才会与你不期而遇。”所谓的奖励只是你“办好事、办实事”后的一种附属而已,不能成为追求本身。
(2)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无论是进行社会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要围绕着问题而展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大概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即:puzzle(问题)——a box of tools(解决问题的工具)——structure(分析问题结构——hypothetical(假设)——confirm(证实)。这至少给了我们这样几点启示:其一,要有问题意识。生活中不是缺少问题,而是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因此,有没有这种意识就显得很重要了。建议平时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碰到一些新奇古怪的事情或者头脑中一闪而过的念头时随时将其记下。其二,在自己的工具箱中多储备一些解决问题的工具。理论的生命力在于解释力。很多问题单靠某一学科的理论是难以完全解释清楚的,因此这个时候就要善于进行跨学科研究,不仅要善于定性研究,更要精通定量研究。如是,当遇到具体问题时便可有的放矢。
(3)重视沟通和对话。不管我们的活动形式是社会调研还是社会服务都不要过分纠结于能否给予服务(调研)对象具体的帮助,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不现实的,这一点他们其实也明白。但是,通过我们与其进行沟通和对话所能给予他们的精神上的慰藉却是不可估量的。在这个过程中,交往双方的思想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对方,从而达到相互理解。
(4)以需求为导向。前一段时间,中国青年报发文深入剖析了“被支教”这一反常现象,这的确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被支教”其实是一种供给导向的行为逻辑,也就是说因为我们要支教所以你们就得留下来让我们能够支教。这也难怪被支教对象会有不满情绪了。这告诉说明,在开展社会调研或者社会服务活动时,我们要时刻把握调研对象或者服务对象的内心想法是什么、调研地点或者服务地点的现状是什么、甚至是国家政策走向是什么,如此一来,才不至于出现供过于求甚至是供求脱节的情况。
(5)实现有效的团队合作。博弈论中有一个智猪博弈模型,其结论主要是: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去踩踏板总比踩踏板好。反观大猪,明知小猪不会去踩踏板,但是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所以只好亲历亲为了。将其运用到团队管理中来也就是说:由于队员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必然有强弱高低之分,此时,能力较差的队员自然不自然都会有“打酱油”的心理,因为不管他们做不做,那些能力较强或者意愿较强的队员都会努力去把这一件事情做好。这告诉我们,在组队的时候,我们要注意队员能力(可以从文本写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演说能力、专业技能如制作PPT、运用统计软件等的能力)之间的互补以便进行分工合作减少投机的可能性。当然,比这个更为重要的则是要注重考察该队员对于实践主题是否抱有兴趣,从而实现“1+1>2”的合作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等十五部门部署开展2022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2]余玉荣,“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哲学思考,2019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75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