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守得花儿开”暑期实践团致力于乡村教育的第十六年,我们密切关注国家政策,积极响应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号召,再一次来到浙江仙居溪港,开启一段双向奔赴的旅程。此次旅程中,二十一个发光的灵魂汇聚在台州仙居一个小小的村庄里,用真诚善良为山区的孩子传递温暖,用知识学问开拓孩子们的视野,用热忱敬畏挖掘溪港的乡风内涵,用星星与萤火,守得花儿开。
7月16日一早,志愿者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走向溪港乡中心小学,小朋友们也陆陆续续到达,支教活动正式开始。我们将孩子按年龄分成大小班,并配备班主任处理各自班级的日常事务。小班同学的年龄在5-9岁,这正是对世界重充满好奇的年龄段,因此我们准备了人文地理、传统文化、手工涂鸦等课程,带他们登上支教的列车,穿越空间和时间,领略大千世界的姿态变幻。课程内容千奇百态,有从云朵出发,讲述云朵的类型、形成过程等的气象课;也有以有奖竞猜的形式为孩子们介绍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科普课;还有致力于培养孩子们的浪漫主义,教孩子们读诗、写诗的文艺课;不仅如此,还有讲述蝌蚪变青蛙的故事,并教孩子们折小青蛙的折纸课。下课时,孩子们在操场上自由活动,自己仍是大学生的班主任也会不辞辛劳,默默关注着孩子们的一举一动,防止安全问题发生。
在知识拓展课程之外,我们还准备带着孩子们进行各种节目排练,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和积极创新能力。每天3点课程结束,担当重任的节目负责人会用半个小时的时间组织同学们排练,老师们教的尽心尽力,孩子们学的积极认真,纵然时间紧迫,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也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演出。7月28日晚6点,汇演在文化礼堂举行,孩子们展示着受教的收获,老师们检验着支教的成果,十四天的支教生活在欢声笑语中圆满落幕,至此,这一年的“守得花儿开”暑期实践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除了不断地给乡村的孩子们传授知识以外,志愿者们还对当地的民风民俗和传统故事进行了长久的调研实践。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
为了探索仙居县溪港乡的民风民俗,我们于7月20日在民俗博物馆的杨书记的陪同下,寻觅溪港老工匠,探访历史老故事,寻访仙居老歌谣。
首先采访了溪港非遗文化传承人——杨新昌,他是溪港乡唯一会做轿里狮子的手艺人。杨爷爷给我们讲述了他早年在戏班子里唱戏的经历,年事已高的他现在负责指导轿里狮子的制作和表演。
轿里狮子与其他狮子表演方式不同,大小不同的两只狮子藏在一个轿子里,舞狮者通过掌握拉线控制狮子的进出和翻滚,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每到春节、七月七等重要节日,村里都会拿出杨新昌制作的轿里狮子舞起来,村民通过舞狮这种形式来祈盼年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接着,村里负责文娱方面的阿姨唱了溪港山歌《采茶歌》,从歌声中感受当地百姓一年中关于茶叶的劳作。
最后,我们还欣赏了阿姨们为溪港乡七夕节清音庙会准备的跳跳马表演。跳跳马灯以竹作架,糊纸,分前后2截,演出时扎在腰部。表演者多为妇女,马队有6至12匹不等,唱《采茶歌》。有“梅花阵”、“八仙阵”、“双关门”等12个阵式。形式多样、节奏欢快。
这次调研收获颇丰,我们近距离感受到了仙居溪港乡的民风民俗,从娓娓道来的故事中,从悠扬婉转的山歌中,从活泼轻快的跳跳马中,我们都感受到了它浓厚的历史沉淀。
在这次暑期实践中,不论是教导小朋友们,还是探索当地传统文化,志愿者们都收获了超出自己预想的感悟和心得。这一刻,我们或许不只是学生,更是辛勤的园丁,还是历史文化的探访者,让我们一起在以后的每个盛夏中,守得花儿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684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