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21日,赴合肥市三河古镇建筑类非遗传承与保护利用调研小分队来到三河古镇,开展“保护利用古镇建筑,合理开发古镇村落”为主题的调研活动,了解三河古镇的文化特色,为三河古镇建设与持续性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亲赴三河古镇,感受古风古韵
三河古镇是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河古镇大多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一条主河道,两边是店铺和房屋。街道沿河两岸曲折伸展,总长约3公里。房屋多为明、清建筑,街心铺青石板,古朴雅致,但较狭窄。街区内的文物、古建筑、古街道等历史遗存是研究三河发展史、皖中建筑史的实物资料。
走在街上,人们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一色的徽派建筑风格,白色的码头墙,小青瓦覆盖的双坡屋顶。梁檩椽柱雕花彩绘,再加黑漆鎏金的店招匾额,悬挂于门楣上的八角玲珑的挂灯,深幽的一人巷长满的青苔,无不透溢浓郁的古风神韵,让人身临其境。
参观历史景点,探寻其保护和利用详情
实践团成员依次参观了三河古镇里面的刘同兴隆庄、董寅初纪念馆、望月阁、民俗馆、万年台等有名的景点,在实地调研中了解三河古镇的发展历程,探寻其保护和利用详情。
团队成员在安徽第一民俗馆参观了一所独具皖中明清建筑风格的两层木质小楼,政府将整个徽文化资源中的民俗文化物品结合并保护起来,一千多件原来遗落在民间的古代民俗用品在这里更加深入地挖掘,更加细致地打造,保护起来,一一陈列。一一细数这些民俗传统文化物品的产生与发展,好比是一部记录古代徽文化的“民俗志”,是一块块刻满远古信息的“活化石”,是一颗颗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
民俗园中的一位讲解员说:“这些民俗用品囊括了农业、渔业、纺织、陶瓷以及吃住行等生活生产方面百类实物。虽然有的已经淡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但是当地政府依旧保护得很得当,对所有的文物保护点实行挂牌保护,严禁任何可能有损古建筑保护与管理的工程实施。并且在重要的文物保护点设置具有警醒意义的保护标志,提醒居民和游客,共同保护古建筑,防止有损文物的行为发生。”
实地走访调研,真切感受古镇开发与保护现状
实践团队成员主要以调查问卷、采访咨询等方式,对游玩过程中休息的游客进行简单的交涉,同时进入三河当地的居住区以及景点附近的商铺,和当地居民、商铺主人深入交流,发放百余张问卷,广泛收集来自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众看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初步结果,成员们了解得到当地居民及游客对于政府保护三河古镇的开发政策持有支持和看好的积极态度,并且愿意为三河古镇古建筑的保护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当地米酒店家向我们队员说,近几年政府为了三河古镇的保护与管理取得实效,将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真正落到实处,制定相关保护条例,采取全面保护与分区保护相结合的措施。并且以三河古镇居民推选成代表组成文保协会,实行监督核心保护区的管理、保护与修复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协商解决,形成良好的保护与发展机制。希望以后当地政府会继续坚持保护与挖掘文化相结合,让本地的经济得以快速增长。
平衡开发与保护关系,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经过几天的实地调研与走访,团队成员们对三河古镇发展过程的保护与开发有了初步的了解。政府不仅仅单纯的对三河古镇进行保护,更重要的是将保护利用与适当商业开发同步进行,旅游发展成了古镇的开发之路上的主力军。
但是,目前处于成熟发展期的三河古镇主要问题就有“商业化气氛较浓”,突出表现在“商铺林立,自然风景区呈现城市化倾向”。旅游者进入古镇区,扑面而来的就是浓浓的商业气息,而后才是水乡风貌。旅游业大面积发展的地区,在从中获利的同时,也承受了其带来的不便,例如大量的游客、车辆的进入造成的交通阻塞;商业的喧嚣,使更多的年轻人口向外迁移等问题。
在实际的三河古镇发展中,如何更好地平衡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是实现古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发展可持续旅游,促进经济增长,以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为目标,以“小桥流水人家,水乡古镇特色,三产旅游兴镇”为发展战略,充分挖掘三河历史文化名镇的丰富内涵,有效整合资源,加大保护与建设的力度,将古建筑文物保护与城镇建设、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在一起。
三河古镇集南北之所长,留下了千年历史走过的印记,内有着古巷、古街、古桥、古城墙等特色建筑。所以说,三河古镇的开发要进行准确的规划、协调,根据三河古镇的特点,大力发展有地方韵味。只有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上的开发与保护,才能最大化地展现三河古镇的魅力,发挥古镇特色,并且实现长期的、健康的、稳定的发展。
此次活动我们小组成员依托三河古镇古建筑资源,重走英雄足迹、追溯红色记忆、体悟历史文化等多种形式活动,亲身感受三河古镇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之路,以更真切地感受古镇开发与保护现状,探讨古镇开发方式及可持续的发展。让我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以实际行动去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实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66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