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花鼓灯文化传承发展新模式
花鼓灯作为安徽省一种集曲艺与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于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的艺术瑰宝。为响应十九大报告“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同时推动我国优秀民间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我们针对调研结果与实际现状,从六个角度,包括政府领导层面、学校教育层面、家庭氛围层面、个人动机层面、社会环境层面以及艺术从业者层面提出并探究花鼓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型模式,帮助大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徽州花鼓灯等民间戏曲艺术的非物质文化精神,提升国民尤其是当代青年的文化自信与传承意愿,进而有力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模式 与持续发展。
(一)政府方面
1.制定相关配套制度,设立花鼓文化专项经费
花鼓灯作为根植于安徽省的传统民间戏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如今,只有少数地区在文化传承等相关工作中涉及到了花鼓灯的内容,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团队成员在调研中了解到花鼓灯虽然是蚌埠市为数不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但是尚没有设立专项经费,只是响应国家的号召,给予蚌埠市4个在世的国家级花鼓灯传承人每人每年2万元的补贴,而省级传承人的补贴则更少,每人每年仅 7000 元 [18],这对于在物质生活水平快速增长的当代社会传承花鼓灯文化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调研发现花鼓灯文化曝光率不足、大众的认知局限、经费的紧张与专业人员的匮乏已经成为限制其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安徽省政府应认识到当前徽州花鼓的发展困境,挖掘花鼓文化的发展价值,探寻花鼓文化的最优传承路径。一方面,要积极制定相关配套制度与文化政策,调动各方力量,加大传播力度,共同为花鼓灯发展与传承贡献力量,如监督地方教育部门加强花鼓灯的课程教育、保障青少年从小接触到花鼓艺术、推动城市与社区的花鼓灯表演。另一方面,要设立花鼓文化专项经费,为花鼓工作者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与经济支持,如设置奖励机制,给予民间传承者相应的奖励与表彰;完善补助政策,积极解决文化传承者的后顾之忧;分担演出成本,增加花鼓灯演出的频率、提升每一次演出的质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65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