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无锡8月19日电(通讯员 张智颖)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中国的发力期。为了研究数字乡村背景下乡村产业发展现状,2022年8月2日,南京财经大学“锡城高质量女性”乡村实践队在炎炎酷暑中赶赴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东北塘锦阳村开展为期3天的基层调研活动。本次活动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辅以面对面访谈,深入了解民生民情,探究数字乡村新模式。
8月2日,团队成员首先来到锦阳村党群服务中心,在村委干部带领下实地走访锦阳村,挨家挨户了解村民实际生活情况。在锦阳村的小路旁,实践队员感受到的优美适宜的风景和淳朴热情的民风。道旁粗壮的樟树飘着清香,正在树荫下乘凉谈天的村民们和村干部们微笑着示意,似乎是早就认识般将实践队员们迎入村内。
图为锦阳村村内环境。 袁吟霏摄
实践队员探访的第一户家庭有着典型的中国乡村家庭结构,常住家中只有六旬的老太太和他的老伴儿,子女们都去了城里工作,一周才回来一次。团队成员本想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家庭情况,但考虑到老太太年视力欠佳且文化程度较低,阅读问卷有困难,团队成员便通过唠家常的方式来发掘最真实的乡村家庭。交谈过程中,老太太从略显拘束到逐渐敞开心扉,讲述了她的家庭和真情实感。虽然老太太生活清贫,平时依靠低保勉强度日,但是在谈及生活是否幸福时,她坚定地说了声“幸福”,她告诉团队成员,村子环境治理、治安情况和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像他们家庭这样的需求了。在她看来,村里的领导干部工作时能够考虑到村民的接受程度,已经尽到责任,把村子管理地井井有条了,并且他们逢年过节也会上门慰问,发放油、面、米等生活必需品,心里确实能感受到幸福。而至于团队成员提到的互联网,她表示现在的生活过得去,没有条件、也不愿再去尝试学习这样的新事物了。
图为团队成员来到村民家中做问卷调查。 张智颖摄
离开了第一户家庭,团队成员在村内继续走访。过程中,团队发现:村子里老年人较多,几乎没有年轻人和儿童,留守老人成了村内人气建设的主力军。在分析了十几位村民的调查问卷后,团队成员初步得出结论:村民对现在的生活条件和乡村治理情况总体比较满意,但由于村内老年人较多,使用电子设备较为困难,互联网在他们的生活中参与程度并不高。
如何解决数字鸿沟的问题,正是锦阳村开展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带着这一问题,团队成员深入访谈了锦阳村副书记周斌。在问及当地的数字化发展程度时,副书记指出当地的电子支付和网络建设状态良好,年轻人使用手机支付频率较高,老年人还是以使用现金支付为主;对于当地农产业发展情况融入数字技术的具体情况,他表示本村农业基本委托外单位承包,统一种植,村内家庭农业耕作较少,至于农业发展和数字技术结合的更是难以发展;在谈到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时,他指出近年来太湖蓝藻爆发后,当地企业迁出较多,减少了农民们的就业岗位,失业的大多数村民选择去往更远的地方务工,鲜有回乡创业的乡贤,这也是村务工作中,村干部们始终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而在外出务工村民家庭中留守儿童和老人的问题上,副书记客观指出无锡位于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当地的人口流入量是大于人口流出量的,年轻人一般选择在当地的大城市务工,选择在其他大城市务工的村民基本上会带着孩子一起,所以村子里很少有留守儿童的情况,留守的老人们则大多是留在家中和同辈亲友安享晚年;对于数字乡村建设的想法,副书记周斌表示他很支持,但首先宣传工作要落实到位,马虎不得,而基于村内老年人较多的现状,当地数字乡村建设道阻且长,需要村委会和村民们共同努力来实现。
图为团队成员深入访谈村干部。 袁吟霏摄
通过实地走访和面对面谈话,团队成员感悟颇丰,深深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给村民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改变,也不禁赞叹国家政策方向毋庸置疑的正确性。数字乡村建设并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融入村民生活。团队成员通过实践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要基于农村现状,因地制宜,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在此次实践结束后,团队将继续走访其他村落,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在不同村子间落实的相关性和不同点。将青年学子的所学用到实处,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属于当代青年的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干部合影。 徐雅婷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63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