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人类最古老的产业,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都离不开各式各样的农业装备,而如今农业机械化更是成为了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
作为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学生,经过专业学习,我们在理论层面上深刻地认识到了我国目前农业机械化应用所面临的困境,但尚未经过实践考察。7月7日起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赴襄阳社会实践团奔赴实践地襄阳,走进农村、走近农民、接触农机,实地考察当地农村发展情况以及农业机械化程度。
探访行业标杆,领略农机应用前沿
实践团首站选择了襄州区张家集镇何岗村。近年来,襄州区张家集镇何岗村依托专业合作社,进行土地规模经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不仅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也实现了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增收,形成双赢。进村之后,实践团成员当即与正在纳凉的村民们交流访谈。
“我们现在都是全机器了,我们不光能用拖拉机翻土、还能开飞机打药哩……”村民们向我们介绍。同时我们也了解到附近村镇依托辛达鑫家庭农场、绿神农机专业合作社等集体经营土地已经几乎实现了作物的耕、种、收、植保等环节全程机械化。
时值农闲季节,无法看到大型机械耕种的场面,在当地村民热情的指引下,我们顺利造访了绿神农机专业合作社。访谈中,合作社负责人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何岗村及其周边农业发展现状,“在农作物种植方面,从基本的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再到水果、菌类等经济作物均有涵盖,在农机装备应用方面,合作社所经营土地不单应用传统机械中的插秧机、旋耕机、联合收获机,也在向植保无人机、智能温控大棚等智慧农机装备方面尝试。” 以插秧为例,在使用插秧机的情况下,合作社所经营的1500余亩土地由人工插秧的20余天可以缩减至5天左右,效率提升4倍左右。团队成员赵康佚感慨道:“我家也有种地,但这里的情况完全颠覆我的想象,我以为这种全过程的农业机械化应该处在小规模实验阶段,只会出现在像我们这样农业院校的专业实验田里,没想到已经落到了实处。”
除了合作社外,当地的农业发展还有我们华农人的一份力,眼前的千亩良田里有着一块属于华农的试验田,我校植保专业团队的技术支持让狮子山的“金种子”在数百公里外的襄阳扎下了根。
走进寻常村镇,以小见大看农村普遍发展
次日实践团前往了相距何岗村30公里外的峪山镇金寨村等多个村落。相较于何岗村的高度农业机械化,金寨村的情况稍显落后又更贴近大多数农村的真实现状。除调研外,团队依据所学和前一日何岗村所见,向当地部分农户普及农业机械化的优势及其必要性。
“我们这地好,什么都种的活,农机?那是没有的,我们家是自己种地,没有那个钱,也不会开,我们年纪大的,干不动了,最多只会在收割的时候花点钱请别人开机器收”,实践团接连走访了多户村民,得到的几乎都是类似的回答,金寨村的自然条件较为优越,但土地均为个体经营,耕种土地的多是老年人,土地情结重,规模化经营难度大,地势起伏较大,未经过整改很难实现大型机械作业。
“年轻人都不在家,吃不了下地的苦,也觉得不光彩,都上外地打工去了,这不疫情好多都不怎么回了。”金寨村村委书记陈虎也谈到约束金寨发展的痛点。缺乏高质量的劳动力,缺少技术指导,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使得农业机械化道阻且长。“的确,现在很多人依旧‘谈农色变’,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之外,改变人们对农业的刻板印象也十分重要。”成员吴昊哲说道。为此,实践团向一些农户们展示了何岗村的发展并解读国家对合作社,土地集体经营和农机补贴的相关政策,提议可以从一些小型农机装备开始尝试。
两相对照,笃定初心使命
何岗村依托合作社的高度机械化让实践团对未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而金寨村传统中相对传统的耕作方式才是大部分农村的一个缩影,二者虽都有缺乏年轻劳动力等农村普遍问题,而高度的机械化淡化了这一影响,这也正是工程技术的使命。
团队负责人王明慧说到:“我们为什么要学农,为什么要兴农,为什么要强农。如果说农学人的使命是‘让中国人端起自己的饭碗’,那作为农业工程学子,我们要让这碗饭端得更好、更稳。在“弘农学,扬国光”的道路上,少不了农业机械的身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60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