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依据:驱力理论与诱因理论
在动机理论的相关观点中,诱因与驱力分不开。20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不能用驱力降低的动机理论来解释所有的行为,外部刺激(诱因)在唤起行为时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应该用刺激和有机体的特定的生理状态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说明动机。
内驱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他认为,机体的需求产生内驱力,内驱力激起有机体的行为。诱因理论强调了外部刺激引起动机的重要作用,认为诱因能够唤起并指导行为。借助驱力和诱因理论,可以更加科学地对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一)具体分类:驱力因素与诱因因素
影响农户对农村环保支持意愿的因素的具体分类以及关系结构
农村垃圾去向和用途清晰
对部分废品存在收入依赖
对农村垃圾分类的了解度较高
村委会的宣传解释力度较大
垃圾的性质和归属清晰
对农村的环保政策和制度的了解度较高
以农民、村集体为核心的农村环保收益分配比例
尊重农户意愿的农村的环保收益使用决策程序
向民生倾斜的农村环保增值收益使用
完备的农村环保收益分配的监督管理
完善的垃圾分类平台
政府对农村环保项目的严格监管
法律法规的保护与支持到位
村内农村环保项目监督小组的有效监督
了解与认知指农户对农村环保的了解。一般地,农户对环保政策的了解程度越高,越容易判断政策导向,对农村环保的利害以及环保收益去向和用途的认识越到位,就越有可能增加对农村环保的响应度。对于试点地区的农户来说,农村环保是新政策,其能否顺利实施建立在农户对环保政策和制度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之上。农户对农村环保的了解与村委会的宣传解释力度有较强的关联性。农村垃圾分类是农村环保的利益相关者,农户对农村垃圾分类的了解度与支持度越高,越有利于推进农村环保进程。若垃圾的性质和归属不清,则农户会误认为他们将面临失地风险,表现出较低的参与意愿,阻碍进展。其次,若农户的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较大,该家庭对农业的依赖度较高,对农村建设用地的依恋性就较强。农业依赖度越高,农户对农村环保的支持度就越低。因此,农户对部分废品依赖是内驱力因素之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57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