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工学子三下乡:青春共成长,绿色伴我行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常州工学院积极回应并下发文件,鼓励同学们踊跃参加“垃圾分类·青春助力”实践活动,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由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带领,包含人文学院、电气学院以及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学院在内的学生共同组建了“Green is here”大学生暑期实践小队。在2022年7月18日至7月24日之间在江苏南通,苏州,南京等地开展“垃圾分类·青春助力”宣传实践活动。
前期:精心策划统筹全局
“Green is here”小队将队员们分成调查问卷组,制作海报组,实践组和农村调查宣传组。各组分工合作,旨在提高村民们垃圾分类意识,从源头让他们有意识并且有能力进行垃圾分类工作。从一个村发展到每个村,进而大面积推广。
活动中,“Green is here”小队中的调查问卷组事先准备好了各种问题,涵盖范围人群较广,旨在了解各个年龄段人对于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多寡,并且将以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进行。线上由各位同学自主找人填写问卷,线下由钱钰带领在村中对老年人群进行访问。制作海报组的成员们以生动有趣的画风向群众展示了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实践组在当地实践亲身感受垃圾分类。在当地社区走访的同学们挨家挨户询问,更能切身体会到村民们对于垃圾分类的态度和看法。“Green is here”团队成员们相互合作,根据真实情况做出后续宣传规划,以更切实可行的方式贯彻习总书记的号召。
中期:活动措施,落实到位
“Green is here”小队中以钱钰为代表的的部分成员首先在群众家中进行垃圾分类的知识普及和相关宣讲。他们耐心讲解,倾听村民们的各种意见,汇集成章以待后续解决。在走访完一些农户之后,钱钰和杨卫云同学也将李雨菡和马钰同学绘制的宣传海报张贴在社区的公告栏上,这样能够方便大家一起学习和了解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
深入农村实地调查
在走访完村民家中之后,钱钰等成员们又深入农村,穿梭在乡村小路和街道上,发现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当地村委会仅仅只是给每家每户分发了比较传统的垃圾桶,他们在调查后发现,基本没有人按照垃圾桶上表明的要求进行投放。此外,农村的老年群体占比大,他们受教育程度大多在初中及以下,对垃圾分类的了解基本停留在一个比较原始的阶段,只能分辨出一些常见的可回收垃圾,例如塑料矿泉水瓶。他们的分类意识也较为薄弱,不会主动进行垃圾分类。所以,成员们认为对他们进行垃圾分类的教育十分有必要的。
同时,成员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例如河道问题:有的人家是养鸡大户,鸡粪没有经过专业处理就直接排到了河里,堵塞了河流,河水不能够流动,进而变成了一潭死水。到了下雨天,空气中弥漫着臭味,许多农户的窗户都不得不关闭,问题得不到解决。
在活动末尾,钱钰等成员也将本次实践活动中发现的例如河道和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的问题报告给村委会,集思广益,希望能够想出更好的办法来解决。
后期:针对问题提出办法
实践结束后,成员们在进行交流时发现:垃圾分类单靠宣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完善监督体系,切实落实政策。对此,“Green is here”的团队成员们立足现实,听取群众意见,积极反映并上报相关情况,希望先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和村民们反映的各种问题。根据现实情况来看,当地年轻群体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或相对老一辈人学历较高的学生大有人在,所以对于农村村民不了解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这种情况,“Green is here”小队除了在当时向村民们普及了一些知识之后,后续活动结束准备召集每家每户的青年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论知识宣讲,再由他们回去向家里人阐述相关知识,层层递进,一对一进行知识普及。相信这样,群众会更加有能力进行垃圾分类并重视起来,村民们一起建设更加美丽的乡村。在解决完村民对垃圾分类的知识之后,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下垃圾分类的相关基础设施和社区大环境氛围。垃圾分类基础设施欠缺,执行力不强,环保意识缺乏等等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只能加大宣传力度,落实相关政策和措施,提高人民群众的意识和认知,为绿色环保垃圾分类做出相应的贡献。
在此次的“垃圾分类·青春助力”活动中,成员们用实际行动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50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