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为了使同学们充分感受到家乡变化,铭记党的奋斗历程,增强服务人民、回报家乡的责任感使命感。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宣传美丽家乡”社会实践团队因疫情原因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来回报家乡、宣传家乡。在保证每个人都安全的情况下,根据自身情况分别进行社区服务和文化宣传两种社会实践活动。
8月15日上午,小组成员吴旭阳前往小区居委会集合,因为要对主城区县城的全员核酸检测,所以时间短任务重,他主要工作是在今天的全员核酸中协助医护人员,负责在做核酸之前的扫码工作,告诉人们按照要求扫描二维码,填写个人信息。来进行核酸检测的人们很多,包括老人、小孩、孕妇等等,对于不会使用手机的老人,还需要协助他们完成信息录入。有些老人的核酸检测码已过期,他会耐心指导他们重新申报,一直到上午十二点钟,核酸工作结束。
通过一天的志愿服务,他深刻的体会一线工作人员的辛苦。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虽然没有奋斗在一线,但也在尽他的绵薄之力行动着。
8月15日上午,小组成员王帅来到市民活动中心帮扫码、做登记、测体温、宣传防疫知识,积极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他需要对出入人员仔细进行防疫检查,体温测量,对车辆进出进行登记。来往老年人,大多不会使用智能机,常常需要反复地解释说明如何扫描场所码、健康码等。既要保证防疫政策的贯彻落实,也要保证人员进出的高效、快速通行。一天下来,登记的表格上密密麻麻写满了信息,他举起测温枪的手臂也逐渐吃力。
“可以说这只是防疫防控工作中平常的一天,但对于我们战胜疫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他每每想起这句话时,就有了更加坚定的决心。虽然加入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仅有短暂的几天,但他却有了很大的收获。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将身担表率、恪尽职守,不负韶华争朝夕,不待扬鞭自奋蹄,在服务群众、服务单位的过程中,做好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弘扬大学生精神。
8月15日上午,小组成员杨澳林为了更深刻地领会到家乡文化,在资深导游带领下参观了参观位于松滋市境内的亚洲第一大人工型土坝——洈水大坝。在导游生动的讲解引领下,她了解到施工期间的艰辛与坎坷,但干部、群众始终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发扬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战天斗地,苦干加巧干,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和先进模范人物,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感悟最深的是荆楚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楚人坚韧不拔、始终如一的文化精神。希望以后能更多地领略到家乡的文化,以增进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同。
小组成员高冉、司艺艺分别到自己家乡文化厚重的地方参观学习。
高冉去到望京楼参观学习,采访周围住户,了解到了望京楼来源的多个传说,其中潞王思母建造望京楼的故事让她记忆尤甚。
司艺艺来到当地人气非常高的大清河风景区,体验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
小组成员刘玉亭采访了濮阳人对濮阳美食的印象,主要向周围人分享和传播濮阳当地美食:裹凉皮和壮馍。
陈静雯和代家贝通过一天的考察以及采访,分别向周围人宣传了鲁山文化和黄帝故里的常识。
小组成员梁家瑞采访了家乡人对家乡白瓷塔的记忆,让大家知道,时代的变迁,而英雄的故事,从来是不变的,不论故事的真实性与否,但那真实的实物却是存在的,这种中原文化的神秘感,一直流传到永远。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让更多的年轻人懂得,这正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应该知道属于家乡的记忆,白瓷姑娘的精神也正是我们该继承的精神,敢为人先,百折不挠。
通过一天的社会实践,进行社区服务的同学深刻体会到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辛苦和不易,进行文化宣传的成员通过一天的学习深刻感受到家乡文化的魅力,对家乡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通过很多家乡红色故事和感人事迹,增强了同学们服务人民、回报家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家乡文化”社会实践团队供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38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