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走进棉花种植基地 共寻纺织高质量发展之道

来源:武汉纺织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曾玉竹 刘瑞

中国青年网武汉8月16日电(通讯员王李娜)7月20日至23日,武汉纺织大学材料学院“天生我材”实践团奔赴新疆博州,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扎实开展大学生科技支农志愿者活动,推进大学生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共同探寻新疆棉全产业链的生产奥秘,为企业技术攻关提供支持,为智力援疆贡献纺大力量。

博物知新 察古观今

7月20日实践团参观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建筑总面积达4.96万平方米,收藏各类文物和标本资料总计2.5万件套,特色藏品主要为纺织品、纸质文书、彩绘泥塑及古代干尸标本等。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文物和标本收藏保护、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机构。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通过照片、文物实物、多媒体等方式全方位、全过程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发展过程、民族特色等内容。

7月21日,在新疆乌鲁木齐的街头,实践团对新疆棉认知专题调研及科普活动。“您了解新疆棉吗”、“您知道新疆棉有哪些应用吗”、“您知道新疆棉的生产过程吗”,通过对不同年龄的群众进行访问,进一步了解新疆棉的认知及被关注程度,积极传播新疆棉科普知识。团队成员对儿童进行了简短的采访,“我天天穿的衣服就是新疆棉,穿的好舒服”,小朋友用最真实的体验回答着我们的问题,实践团的大哥哥、大姐姐也给小朋友布置了一个“作业”,用发现的眼睛寻找“身边的新疆棉”。团队队员孙枭航对一位年轻人进行了访问,在询问是否了解新疆棉时,他说:“我虽然不了解新疆棉,但是我会支持新疆棉!”实践团被这种精神打动,也为他进行了新疆棉的科普,介绍了新疆棉的种植历史、优势、生产过程等等,希望他能继续了解新疆棉、支持新疆棉;在对在新疆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居民进行了采访时,他们对新疆棉充满了感情,并对其种植方法、习性了解的非常清楚。一位被采访的大爷更是对新疆棉的种植技巧了如指掌,并向实践团成员分享自己当年从事新疆棉种植的往事,不断夸赞新疆棉,并深情地对团队成员说:“你们年轻人要好好读书,我们只能下地干活种棉花,只有你们才能真的让新疆棉发挥作用啊!”

当地居民对新疆棉的这种情怀,令实践团成员备受启发。实践团成员孙枭航同学说,”新疆的棉花是全世界最好的棉花之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新疆的棉花啊以绒长、品质好、产量高著称于世,其柔软的质地也使其在销售市场上供不应求。我们要通过科普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棉,更要知晓这背后祖祖辈辈的不懈努力。“他认为,新疆棉高品质值得我们所有国人了解。

知行合一 格物至知

7月22日,实践团第二站来到新疆西北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精河县,走进农七队棉花种植示范区,在田间地头了解棉花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特性,向当地棉花种植户了解新疆棉种植特性,充分了解新疆棉生长的特点与优势。“这里的棉花比内地要高大,挂果率也高得多,新疆的光照条件确实适合棉花的生长!”实践团成员孙枭航感叹道。

校园科普 筑梦未来

7月23日,实践团队抵达精河县高级中学,为学生们带来棉纺织科普系列活动;徐卫林院士走进课堂,与精河高中的学生来了一场面对面的“灵魂交流”。“很高兴能够参加本次活动,新疆棉花是个好东西,也有大用处,我们要用先进的技术将新疆棉的价值最大地发挥出来”,徐校长对同学们说道。针对纺织知识,同学们积极提问:“纺织在医用行业还有哪些应用”“汽车也有纺织纤维吗”“纺织纤维如何让建筑更加牢固”同学们积极提问,徐校长耐心回答,现场气氛异常活跃。

实践团殷先泽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小棉花大应用”专题科技讲座。殷教授介绍了武汉纺织大学及其纺织材料相关专业,鼓励大家积极报考,引导同学们更加深入地探索神奇的纺织世界。随后,他详细讲解了棉花在航空航天、医用生物、可穿戴设备等各个领域的实践运用。同学们对神奇的纺织世界感到震撼,频频向殷教授提问,殷教授耐心解答,并结合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讲解。

实践团成员孙枭航做题为《新疆人在纺大》的主题分享,作为土生土长的新疆人,他以自身经历出发,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当初为什么选择纺大、在纺大的学习及收获等内容,鼓励同学们多了解外面的世界,学习知识本领,建设家乡、报效国家。

在科普实验中,实践团利用棉杆手工制作活性炭,实现秸秆“变废为宝”,并利用制作的活性炭、棉花等原材料制备出了简单的净水装置,成功实现了“黑水洗白”。“民族团结一家亲,各个名族要向石榴籽一样紧紧的抱在一起。”同学们通过明信片与纺大学子来了一场“隔空对话”,传达着彼此的想法和祝福。

武汉纺织大学积极构建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长才干。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继续探索纺织科普系列活动,将纺织知识带去更多的地方,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纺织、学习纺织、热爱纺织,努力成为敢于探索、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的时代新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32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曲阜师范大学:深挖篆刻艺术内涵,探寻篆刻艺术背后的文化密码

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 王伟钦 曲阜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本草社】“药”韵新生,创意“瓶”行——中医药文化创意大赛圆满结束

文字:曹欢尹思图片:张权威尹榆婷审核:唐后媛来源:本草社为传承千年中医药文化瑰宝,让更多人领略其天人合一的智慧、药草…

“魔幻光影 时空之旅” ——宾谦魔术协会开展魔术主题活动

“四月深涧底,桃花方欲燃”,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四月,为了梳理魔术发展史的核心脉络,展现传统技法与科技创新的碰撞,一场别…

志愿青春暖社区,助理服务筑和谐

近日,桔子洲街道湖大社区、师大社区和新民路社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社区助理”——公管院学子志愿者。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志愿…

星火遵忆志愿宣讲团赴社区宣讲

中国大学生在线网4月24日电(通讯员汪祥)安徽工业大学星火遵忆志愿宣讲团走进阳光雅居社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遵义会议精…

星火遵忆志愿宣讲团赴企业宣讲,传承红色基因 赋能企业发展

中国大学生在线网4月26日电(通讯员汪祥)安徽工业大学星火遵忆宣讲团第9次宣讲活动顺利展开。作为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新发布

湖南学子三下乡:趣味数学课堂,学习热情持续涨
为了激发同学们对数学的热情,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开发他们的治理,提高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服务团志愿者与衡阳师范学院返家乡个人通过合作实践,开展趣味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温革命历史,传承红色文化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习党史和红色文化,培养新时代青年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2022年7月11日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追寻红迹,青春向党”实践队来到山东省莱芜战役纪念馆缅怀革命烈士并进行调研学习…
看到这张照片,我才感觉到夏令营的意义11
看到这张照片,我才感觉到夏令营的意义这是在夏令营最后一天给四年级孩子们拍的合照,看到他们有的活泼可爱,脸上洋溢着笑容,有的为即将到来的离别感到难过,但比起刚来的时候,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增添了许…
探根溯源革命血脉,传承弘扬红色精神
为探究红色文化,学习革命精神,更好的了解建党精神的内涵。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追寻红迹,青春向党”社会实践队于2022年7月8日来到山东省华东革命烈士陵园进行探究学习。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是为缅怀抗日…
疫情对餐饮行业的影响调研—以江苏省地区为例
摘要:自从2019年疫情大规模爆发以来,线下的餐饮行业面临严重的挑战,大批的餐饮门店倒闭,现存的餐饮门店也仍然在夹缝求生。后疫情时代,国家为了餐饮行业的振兴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但仍无法拯救部分餐饮产…
步入长沙历史馆厅,开启红色回忆之旅
为宣扬红色文化,学习红色精神。2022年7月19日曲阜师范大学“追寻红迹,青春向党”实践队为纪念建团100周年,以党史学习为主线,实践成员进行了中共长沙历史博物馆的考察学习活动。步入大门,传唱红歌来到历史…
安徽学子三下乡:振兴乡村发展,留住回忆乡愁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及相关扶农帮农的政策下,当今各地农村已经在多个方面得到了发展与改善。安徽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其蚌埠市积极响应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号召,为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力推进乡村…
观烈士陵园,寻红色遗迹
7月7日曲阜师范大学“追寻红迹,青春向党”实践队为纪念建团100周年,以团史学习为主线,成员徐小龙开展坐落于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文昌北路玉皇顶的烈士陵园团遗址考察活动。站在莱州烈士陵园门前,看见门口正…
湖南学子三下乡:开展溺水教育,生命安全共保障
暑假期间,高温天气持续,溺水事故已进入危险期和高发期。为增强青少年防溺水安全意识,培养其自防、自护、自救能力,带来一个安全、快乐、健康的暑假。近日,邵阳学院赴大祥区台上村“医心护航守卫健康”乡…
看到这张照片,我才感觉到夏令营的意义10
看到这张照片,我才明白了夏令营的意义这张图片是我膝盖受伤后上课时拍的一张照片。那些很顽皮的孩子,一遍遍地问我,老师你腿怎么了?老师你疼吗?我有点感动,平时虽然因为他们上课无视纪律经常生气,可也…